超出“圈”的幸福生活 就在观音桥街道!
2025-04-22 10:46
在大力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进程中,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作为提升民生福祉的关键之举,承载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任。
从居住小区出发步行15分钟范围内,有菜场、卫生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基本生活所需的各项功能和设施;老旧社区焕然一新,居民生活品质有了质的飞跃;26个夜校特色校区“开课即满”,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作为全国首批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之一,观音桥街道正以“一圈多能、空间焕新、民族团结、公益夜校”相融合的创新实践,为全市乃至全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是全国首批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社区之一,聚焦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图为游客在渝北社区内的北仓文创街区打卡。(资料图)
01
15分钟生活圈
小半径里的大幸福
▲观音桥街道塔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的社区游乐园。曹检/摄
15分钟能做什么?听3首歌,背7个单词,翻看几条短视频……
在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15分钟范围内,居民可以到社区阅览室去翻阅一本图书;可以在社区打造的文化空间里起笔一幅书法、熟识一首新曲、了解一项技能;可以在社区食堂舒适落座就餐;可以走进“口袋公园”健身休闲,甚至还可以叫到一名“家庭医生”上门问诊……这些“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小场景,不仅“圈”出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更“圈”出了居民的满满幸福感。
“早晨,先在一米乐园锻炼身体,然后送孙子上学,接着去‘奶奶温暖工坊’和朋友们做手工;中午,农贸市场买点菜回家做饭,饭后再来到口袋公园和住在附近的居民唠唠家常;到了晚上,就去参加了社区夜校,学一些新鲜的知识。”渝北社区居民孙嬢嬢指着手里的服务卡说,现在生活越来越方便了,感觉这个住了大半辈子的街区比以前更有活力了。
孙嬢嬢的日常生活轨迹,是观音桥街道老年群体的缩影,也是街道对“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理念的生动实践。在这里,居民的需求被精准拆解到每个生活场景。
据悉,街道结合居民需求,针对性开发应用场景,创新打造6个方面、24项特色服务。针对“宜居、宜学、宜养、宜业、宜游”5大核心场景,集成“渝快办”308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和惠民服务,并配套13项生活服务圈本地服务。居民登录“渝快办”App,通过“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专区可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目前,依托“三网融合”实现了需求响应的“高效闭环”。应用有效贯通“渝快办”“渝快政”、三级治理中心,实现居民诉求“一键通达”、事件“一体通办”,大部分事项在街道、社区便可有效解决。
02
民族团结
小社区里的大融合
欢快的舞步、飞扬的裙摆、舞动的长辫……两位身着民族服饰的新疆青年正展示着新疆舞蹈的独特魅力。社区居民和维吾尔族同胞齐聚“星光石榴籽夜校”,欣赏欢快优美的舞蹈。
这是星光社区“星光石榴籽夜校”课堂上司空见惯的场景。
星光社区是观音桥街道社会单位最集中、流动人口最多、经济最活跃的社区,现有居民6292人,其中少数民族群众765人(其中,新疆籍少数民族142人)。
“星光石榴籽夜校”是“观音桥夜校”26个特色夜校之一,街道为丰富各族同胞的业余文化生活,开设了民族舞蹈教学、民族美食制作、民族服饰展示等特色课程,已吸引辖区内近900人参加,辐射周边近2000人。
星光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党建引领、服务升级、文化浸润,将民族团结从理念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日常。
今年以来,社区两委每月组织专题学习,累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30余场,覆盖群众3000余人次;组建“石榴籽+”志愿服务队,依托观音桥街道“老马工作室”品牌,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代表,如“时代楷模”马善祥等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创建“石榴籽创业就业联盟”,解决就业难,累计帮助实现就业1600余人,助推创业成功案例200余件……
在这里,民族团结不仅是口号,更是邻里互助的温情与共同发展的动力。
03
城市更新
老厂房的新生命
▲市民、游客在北仓文创街区游玩。林豪/摄
当城市更新成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必答题,观音桥街道选择用绣花功夫作答。
坐落于观音桥街道的北仓文创街区,不仅极具历史感,还充满市井烟火气,新旧交融的场景成为“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中的亮点。这里好玩、好逛、好拍、适合Citywalk……早已是重庆热门打卡排行榜的“明星”。
江北纺织仓库建造于上世纪60年代初。作为重庆纺织产业在市区仅存的工业遗产,一度荒废闲置、杂草丛生。
观音桥街道摒弃传统大拆大建模式,以“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为思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搭台鼓励企业创新,完成北仓文创街区项目建设,并持续升级。
“我们不搞大拆大建,通过‘有机更新’对北仓这个工业遗迹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北仓文创园内,观音桥街道相关负责人摸着保留自上世纪50年代北仓的“花砖”介绍道,秉持集约利旧的理念,改造中特意保留建筑原有的独特风貌,通过设计的小巧思,让旧厂房焕发新活力。
截至目前,北仓里整体改造面积超13万平方米,涉及改造房屋44栋、72个单元,约1487户。如今,北仓50%的公共空间里藏着图书馆、展览馆、创客空间,塔坪101-113号老居民楼下开起了咖啡馆、古着店、珠宝店,利用核酸亭改造的便民亭具备母婴哺乳、自习阅读等多种功能。
北仓将老纺织仓库再利用,让曾经的老旧小区成功变身“幸福载体”,赋予了城市新的文化生态内涵。
04
公益夜校
年轻人的新“夜”态
▲观音桥街道九街青年夜校。曹检/摄
晚上7点半,观音桥街道九街新时代文明实践市级示范亮起了灯光,等待着来上夜校的年轻人。
晚上8点,居民陆陆续续来到这里,准备开启下班后的“夜生活”。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从去年开始,“夜校”这个极具年代感的词汇再度刷屏,成为不少年轻人“夜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夜校。与以补习文化知识为主的夜校不同,这届夜校开设了“吉他民谣”“视频剪辑”“非遗手工”等课程,满足了年轻人对艺术审美、社交方式以及自我成长的新追求。
“夜校不仅是课堂,更是基层治理的‘情感枢纽’。”在观音桥街道相关负责人的眼中,每周更新的观音桥夜校课程表,是社区居民们翘首以盼的“幸福指南”,更藏着基层治理的巧思。
2023年8月,全市首家纯公益夜校——观音桥夜校刚开课就迅速火爆出圈。短短一年多时间,夜校已发展到26个特色校区,开设了涵盖书法、AI运用、非遗手作等多领域的课程800余个,累计服务学员超过1.6万人次。150余名志愿者教师、20家爱心企业构筑起“公益生态圈”,为夜校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共同织就基层治理网络。
街道坚持党建统领,以自治、公益、共享的原则,着力引导夜校师生与社区治理相融合。社区为每位授课老师按课时奖励公益积分,积分可以用来帮助独居老人、困难人员买菜、米、油等生活必需品,实现爱心的传递。同时,夜校面向老年人有针对性地提供数字化学习课程、帮教带教服务,助力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
夜校不仅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更成为街道基层治理的重要品牌。在这里,爱心与行动汇聚成一股温暖的力量,将温暖播撒至观音桥街道的每一寸土地,成为这片街区最靓丽、最暖心的风景。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