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县治平乡:“小药材”托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2025-04-25 11:05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城口县治平乡的林下天麻种植基地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村民王大妈正弓着腰,小心翼翼地将一粒粒天麻种子和菌种埋进腐殖土中,身旁的技术员指导着种植间距和覆土厚度。
这是治平乡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乡紧扣城口县委、县政府“一主两辅”产业布局,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农户嵌入、链条发展”为路径,将传统“一药两养”产业做出新文章。2025年,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800余亩,同比增长12%,年产值预计突破3500万元,带动82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其中脱贫户350余人,户均增收超2万元,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一片片“致富药”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核支撑。
抱团发展+科技赋能,小药材种出“含金量”
治平乡的产业突围,始于一场发展模式的革新。
“以前散户种药材像撒胡椒面,成本高、效益低。”治平乡乡长于粲介绍,如今在县林业局支持下,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政策为治平乡林下经济发展铺路搭台。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散户”模式,全乡成立天麻协会1家、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5家、中药材种植合作社3家,整合40余户种植大户,推动产业从零散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在天麻种植基地,连片林地被划分为标准化种植区,优质种苗、复合间种、生态防控等技术全程护航。经检测,治平乡林下仿野生天麻的天麻素含量达1.314%,远超《中国药典》要求,成为市场抢手货。
“科技赋能让土特产身价倍增。通过科学配比培养料,天麻成活率大幅度提升,2023年起全乡天麻种植面积超1000亩。”于粲说。同时,该乡探索桶装和无土栽培种植方式,不断助力天麻产业迭代升级,进一步减轻土地束缚、节约人力成本,为天麻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群众通过“一麻生四金”(林地租金、劳务酬金、分红股金、销售现金)实现致富增收。
全链布局+三产融合,深山良药走向全国
走进治平乡,前端菌种、中端种植基地、后端电商直播中心形成闭环。线上直播间里,“小米书记”正对着镜头展示天麻切片:“咱们的天麻品质好,炖汤、泡饮都是佳品!”
为打通产业“任督二脉”,全乡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修治路升级改造后,货运车辆直达基地;水土保持项目平整土地600余亩,恢复生产步道、排水沟20公里;新引进的天麻趁鲜切制厂房即将建成、GAP天麻种植基地加快推进,有力助推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商品跃升。
更亮眼的是“药膳同源”创新。乡里的厨师团队将天麻与山地鸡、脚板苕与老腊肉巧妙搭配,推出“天麻炖鸡”“药膳腊味煲”等特色菜品。在“农民丰收节”上,这些“药食同源”产品成为爆款,带动全乡农特产品销售额不断增长。
政策护航+人才支撑,产业发展更有底气
“十年前,我从湖北五峰来到重庆城口,正是看好治平的高山海拔和温度适宜,再加上有政府和保险托底,我们敢放手干!”种植大户周诗云说。治平乡利用“政府补、农户筹、保险兜”三方产业政策体系,采取“农户出资+财政补贴”模式,让种植户吃下“定心丸”。
人才支撑成为产业“永动机”。乡党委、乡政府邀请大巴山中药研究院院长等专家10余人次开展技术培训,组织产业大户赴贵州毕节、云南昭通等地考察学习。通过学习掌握天麻林下种植技术的农户100余户,培育多名本土“田秀才”。
针对产业“成长的烦恼”,乡村干部主动作为,协助申报产业补助项目6个,协调解决用地、手续等问题11项。某企业负责人感慨:“从项目落地到厂房建设,乡里都全程跟踪,这样的环境让企业敢投敢干!”
如今的治平乡,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富民强乡的“绿色引擎”。乡党委书记李长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扩规模、强品牌、促融合”目标,以GAP天麻种植基地认证为牵引,打造涵盖育种、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及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本土品牌。建设道地药材种子资源库和秦巴山区天麻之乡,开发药膳旅游体验项目,让“治平药材”走向全国,让群众共享产业红利。
从山间林地到规范基地,从直播带货到药膳创新,治平乡正以中药材产业为笔,书写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彭胥嘉)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