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平方公里生态蝶变!城口县国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初显成效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4-18 12:18

在秦巴山系的褶皱里,一江碧水蜿蜒北去。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城口县以一场系统性国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为丹江口库区筑起生态屏障。

两年间,135平方公里的荒坡披上绿装,94.18公顷梯田层叠如画,484.89公顷耕地重获生机。这场总投资为6825万元的生态攻坚战,让数据跃动在山水之间,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写下绿色注脚。

高位推动:从各自为战握指成拳

走进城口县水利局,墙上的规划图昭示着这场生态战役的“作战图”。自2023年9月完成项目可研报告以来,城口县以系统观念统筹项目推进,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治理体系。

“我们坚持‘治山、治水、治产业’三位一体。”城口县水利局副局长王兵介绍,项目初期便成立工作专班,整合发改、财政、林业等部门资源,确保“规划一张图、资金一盘棋、治理一股劲”。在资金保障上,城口县抢抓国债政策机遇,6400万元国债资金为项目注入“源头活水”。

治理方案更是“量身定制”。针对新红片区山高坡陡的特点,项目采用“坡改梯+植物篱”立体治理模式;在方斗片区,则重点实施“石坎梯田+水系连通”工程。这种“一区一策”的精细化治理,让每寸土地都找到最适合的生态修复方案。

农文旅融合:靠山吃山养山富山

走进治平乡,正值金黄的油菜花开放,梯田如链、绿意盎然,路边的景观装饰让人目不暇接。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伤疤”?

“水保项目是真正的‘惠民’工程。治理前,一下雨河水就浑浊,田里存不住水,路上铺满了泥土和污水。”治平乡村民陈华村回忆。如今,通过坡改梯29.12公顷、保土耕作354.01公顷,项目区土壤蓄水能力有效提高,打造了“山青、水净、村美”的宜居环境,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大幅度提升。

更关键的是,水保治理催生了“绿色产业”,项目区农作物以玉米、薯类、水稻、土豆为主,年产值增加225.87万元。同时治平乡因地制宜种植白菜、番茄、木耳等特色农产业,打造乡村振兴“强引擎”;谋划发展蔬菜高标准大棚、泡菜基地、山地鸡养殖等项目,让全乡600余亩“巴掌地”“鸡窝田”变为“当家地”“生态田”。

“村民们的观念改变了,环境美化了,游客也来了!”治平乡乡长于粲笑着介绍,该乡将水土保持项目与和美乡村建设耦合,整治边坡护坎5公里,打造“孝善大院”文化IP;设置网红打卡点,村民家的泡菜坛、旧瓦罐被巧妙改造成微景观;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山前月下”民宿成为了周边企业团建的首选……这种“生态+文化”的转化模式,让“美丽资源”真正变成“美丽经济”。

坡改梯样板:从“三跑土”到“聚宝盆”

从高楠镇驱车前往方斗坪,沿途梯田如链、阡陌纵横,构成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这里曾是水土流失“重灾区”,如今却成为治理样板区。

“石坎梯田是‘治水保土’的关键,小流域坡改梯工程重点布设在8°-25°坡耕地上。”项目技术人员介绍,新建的43.56公顷石坎梯田,采用M7.5浆砌块石石坎,可抵御汛期的暴雨径流冲刷。配套硬化的6.485公里机耕道,更让“分散田”变成“连片田”,机械化率大幅度提升,有效提高土地价值和质量,实现机械化耕作,确保规模化流转土地成效。

同时,为了提高小流域的交通通达度和改善现有道路通行质量,方便农业生产。作业便道布局需兼顾田间生产和劳动管理,考虑人畜作业要求,也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与田、林、路、沟、渠结合进行布局。根据项目区内现状已有道路的情况,结合地形条件及方便耕作原则,建立路网,主次有序。

数据显示,本工程共硬化3米宽机耕道0.51千米,2米宽作业便道0.2千米,1米宽作业便道6.485千米。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梯田保水保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高楠镇团结村村民笑得合不拢嘴。该镇利用梯田发展起茶叶、蓝莓、中药材等种植,让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同频共振。其中,选择小流域内土层较厚、土质较好、排水良好、交通方便的疏幼林地进行栽植茶树等作物,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减轻水土流失量,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村民经济收入。

从135平方公里的治理战场,到年保土3.76万吨的生态账本;从新红片区的文旅融合,到方斗片区的产业突围,城口县正以水土流失治理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杠杆。当一江清水永续北送,秦巴山区的绿色实践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治水经”——治理一方水土,富裕一方百姓,润泽千里江山。

(彭胥嘉 吴成恒)

编辑: 彭光瑞   审核: 王萃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