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老腊肉全链升级 促进“老产业”焕发“新活力”》入选全国30个产业发展典型案例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4-11-14 10:27

11月13日,农业农村部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召开帮扶产业发展暨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推进会。在推进会上,我县《老腊肉全链升级,促进老产业焕发新活力》成功入选全国30个帮扶产业发展典型案例。这是城口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产业振兴迈出更坚实有力的步伐。我们一起来回顾,城口老腊肉“再出发”,推进全产业链升级以来,“老产业”实现了哪些脱胎换骨的蜕变。

延长产业链  构建标准化生产体系

城口老腊肉“再出发”,强化“全链”开发,全面优化生猪养殖到屠宰分割,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布局。

选育最适宜优良猪种。深入实施生猪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立地方资源保种场5个,引进荣昌“两头乌猪”共建良种种猪场1个,成功培育“三湾黑猪”、“周溪跑山猪”等地方品种。争取中央预算投资2022—2023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备率达100%。

开发地源性饲料配方。依托“大巴山药谷”资源优势,建立在地化草本药材地源性饲料种养循环示范基地10个。建成重庆金宝年产8万吨和亲浓酵科年产3万吨畜禽饲料生产项目。2024年,全县生猪出栏将突破20万头,增长速度年均保持21%以上。

执行最严格加工标准。制定城口老腊肉团体标准,修订《城口老腊肉传统炕房建设生产技术规范》等6项地方标准。实施主体梯度培育成长计划,培育养猪散户1.88万家,规模户235家,养殖大户65家,企业41家。累计培育SC认证加工企业33家,小作坊128家,农家工坊248家。培育重庆市级龙头企业7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3家,重庆“双百”成长型企业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市级科技型企业2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

搭建最快捷销售网络。加快推进城乡冷链和物流枢纽建设,冷库总库容达1.75万吨,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预算投资2.8亿元启动渝川陕毗邻地区物流园及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开通乡村物流配送线路13条,组建农村电商直播间96个,培育直播带货团队53个,销售城口老腊肉等农产品3亿元。

狠抓品质链  构建质量检测监测体系

城口老腊肉“再出发”,把做好产品“品控”视为“生命线”,狠抓产品质量、研发认证和溯源管理。

提升全链条质量检测能力。下决心整合县域农业检测、环境检测、疾病预防、水利检测等职能力量,建成城口老腊肉检测中心。中心拥有74项指标检测能力,周均检测样品50份以上,实现从饲料生产到腊味成品全链质量控制。实施CMA检测能力增项、扩项,2025年初全面完成后,检测效率、范围和覆盖能力将大幅提升。

加强系统性腊味产品研发。大力推进以城口老腊肉为主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发展精深加工产品6类18种,申请各类专利68件。会同重庆火锅协会合作研发“腊味火锅”,城口老腊肉纳入第六届火锅爆品优选食材TOP50,8道菜品入选“渝味360碗”。2家企业3款“爆品”入选全市消费品“爆品”清单。

强化全过程质量跟踪溯源。以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为主,完成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溯源体系建设,115家经营主体进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加快推动全链条、全流程信息采集和跟踪溯源。

拓宽市场链 构建品牌和营销体系

城口老腊肉“再出发”,借力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市级非遗“金字招牌”,创新赛道、错位发展。

健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分级分类”品牌矩阵。推行“大巴山硒谷”区域公用品牌和“黑标顶级+金标引领+绿标畅销”产品分级分类标准。城口老腊肉成功入选重庆市唯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获评“2024我喜爱的中国品牌”,品牌价值达6.89亿元。赵孝春城口老腊肉2款产品获2024中国国际肉类产业周“携手好食材•烹饪美食秀”活动金奖和银奖;赵孝春城口手撕腊肉荣获2023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铜奖。美缀美城口老腊肉获2023世界品质评鉴大会(蒙特奖)银奖和2023世界顶级美味奖奖章;美缀美城口老腊肉品牌体验店空间设计获2024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设计大赛概念组金奖。

构建“门店直销+活动展销+直播代销”营销体系。开展城口老腊肉“进京”“进鲁”“进商圈”“进机关”“出山”“出海”等“四进两出”行动,2023年城口老腊肉首次实现自营出口,进入“黑珍珠”餐厅,亮相第32届香港美食博览会和全球优质农产品(深圳)博览会。第二十一届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获订单2.38亿元;走进京津冀暨消费帮扶重点产区(城口)建设产销对接活动获订单7600万元;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大会获订单5200万元。成功筹办城口老腊肉年货节、“乐联千里 情系乡村”直播带货等“引爆性”活动。商务部等部委将城口老腊肉产品列入机关采购食材范围。

打造“加工园区+特色小镇+文创体验”特色场景。规划建设坪坝1平方公里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园区,建成一期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标准厂房6.5万㎡。持续开展城口老腊肉制作工艺国家级非遗申报,建设“非遗”工坊48个、数字博物馆1个、腊肉美食体验店3个。建成山地特色种养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强镇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专题报道《时空故事、舌尖美味、墙内开花墙外更香——城口老腊肉走出山门、跨越国门》。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专题报道《谁知盘中餐——幸福年里团圆味、年味十足的腊肉》。新华社每日电讯专题报道《大巴山腊味出山进城》。

做实利益链  构建联农带农富农体系

城口老腊肉“再出发”,着力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化农业发展轨道,促进企业有效益、集体有收益、农户得利益。

实行“联合养猪·共同致富”行动。持续优化“基地+农户”、“企业+农户”、“集体+农户”3类利益联结模式,推广“代种代养”“订单收购”等模式,共同建设“联合养猪·共同致富”示范村5个、示范片1个。比如:重庆琪金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与城口县高燕镇共同打造“联合养猪”示范村,琪金集团通过向城口县高燕镇合作社/养殖户输出猪仔,并以保底价进行回购,每养一头猪可多赚200元。

大力构建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建立“龙头企业牵引+专业合作社联动+农户广泛参与”“生产端+供给端+销售端”“品牌化+标准化+数智化”3种产业化联合体,每生产销售1吨城口老腊肉可带动10户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比如:城口县在10个乡镇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试点,以打造农合联为平台,构建农户组织化、产业合作化、服务社会化、产销一体化的新型为农服务体系,建成服务网点10个,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3000余次,让农户养猪、制肉“无忧”。

引导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参与。丰富完善土地流转、务工、入股等10种利益联结方式,4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全产业链发展,年均收益均达10万元以上。比如,城口县厚坪乡围绕“土墙、青瓦、竹巴折,高炕、慢火、灰儿坑”特征元素,开展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LOGO,研发腊肉炕面、腊味豆腐、腊味血粑、排骨香肠等高品质炕房特色产品,建成特色传统炕房11个,农户年户均分红达300元,乡域腊味产品辨识度、美誉度持续提高。

畅通要素链 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城口老腊肉“再出发”,大力汇聚政策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要素保障。

抓实政策和资金保障。组建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每年统筹5000万元衔接资金用于城口老腊肉全产业链发展。先后出台制定《城口老腊肉“再出发”工作方案》《城口县2024年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扶持政策》等系列文件,为企业和农户送上“真金白银”。

加强金融和保险赋能。推广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三信”评级试点,有效扩大金融获贷率。有序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探索创新推进生猪“保险+期货”,2023年至2024年,累计承保生猪33.65万头,养猪户获得保险期货收益1531.67万元。

汇聚院所和人才智慧。借力国家科技特派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重庆市畜科院、西南大学等13支专家团队,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190名、实用技术人才132名,开展培训5000余人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后记:

2021年以来,城口县抢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过渡期政策机遇,坚定不移推动城口老腊肉“再出发”,深入推进“五大体系”全产业链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富有秦巴山区特色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路子。通过4年接续奋斗,城口老腊肉年产量从3500吨突破至1.2万吨,核心产业链市场主体由43家增加至165家,产业年产值从3.5亿元突破1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带动1.8万余名农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城口老腊肉被列入重庆市聚力打造的6个具有西部辐射力的“六大名品”,产品畅销全国近30个省份以及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加速形成强县兴业的产业集群、成为助农增收的富民产业。

城口老腊肉是选用高海拔地区的传统猪种,经过“生态慢养、传统工艺、高炕慢火、低温发酵”加工形成的绿色健康食品。与其它腊肉的最大区别在于一个“老”字,“老”在拥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传承,沿袭千年的民间加工秘方,其制作工艺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腊肉中唯一的“中华老字号”,具有千年积淀根植的文化价值、独特工艺铸就的品质价值、量质并举汇聚的产业价值、强力带动创造的富民价值。近年来,城口县坚持从本地资源禀赋实际出发,依山就势推动城口老腊肉全产业链提档升级,着力延长产业链、狠抓品质链、拓宽市场链、做实利益链、畅通要素链,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为县域高质量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 城口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彭光瑞   主编:胡东强      审核: 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