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楼主:往事依依蜀山青
2025-04-23 14:55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中国现代武侠小说之王”还珠楼主(原名李善基,后更名为李寿民)如同一颗璀璨的恒星,以笔为剑,在武侠、戏曲、散文等领域纵横驰骋。他不仅留下了千万字的文学瑰宝,更以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与赤诚的家国情怀,铸就了一座不朽的文化丰碑。

△还珠楼主个照
——“中国现代武侠小说之王”还珠楼主子女接受长寿区融媒体中心独家专访
4月18日,长寿区博物馆迎来三位特殊的客人——还珠楼主的子女李观鼎、李观政和李观洪。在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场馆里,兄妹三人的追忆,让这位从长寿走出去的文学巨匠的传奇人生如画卷般徐徐铺展开来。

△李观鼎等站在在复原的还珠楼主书房场景前
笔耕武侠天地 墨铸奇幻丰碑
博物馆的光影斑驳洒落,次子李观鼎站在复原的还珠楼主书房场景前,眼眶微微泛红:“小时候常看到父亲伏案写作,煤油灯的光映着他的侧脸,一熬就是整夜。”1932年,还珠楼主在天津伏案疾书,将峨眉青城的云雾、上古神话的玄奇,化作“紫郢青索”双剑合璧的惊世剑光,开启了中国现代武侠文学的新纪元。

△长寿区博物馆展览的《蜀山剑侠传》
小女儿李观政轻轻抚摸着《蜀山剑侠传》的扉页,回忆道:“我曾问父亲为什么总写四川的山?”还珠楼主笑着说:“因为洗墨池的水,能养出最奇崛的剑。”李观政坦言,那时她还不懂,后来才明白,父亲是把故乡长寿的山岚云雾,都揉进了仙侠故事里。

△长寿区博物馆内的还珠楼主蜡像
还珠楼主以40余部、近1700万字的武侠巨著,构建起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蜀山宇宙”。其代表作《蜀山剑侠传》自1932年在《天风报》连载起,便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宏大壮阔的叙事震撼文坛,被誉为“开小说界千古未有之奇观”,并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书中,飞剑法宝穿梭云雾,仙魔斗法惊心动魄,“三英二云”等侠士心怀正义,“紫郢青索”双剑合璧的画面更是成为武侠经典。他巧妙融合道家修真、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赋予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部巨著的影响力远超文学范畴。金庸曾坦言“飞雪连天射白鹿,不及还珠一卷书”,古龙钦佩其“玄思冥想”的创造力。从早期香港峨嵋电影公司的改编电影,到《仙剑奇侠传》等热门游戏,“蜀山”已成为仙侠文化的代名词,深刻影响了几代人的文化记忆。

△京剧大师尚小云,图源自网络
梨园妙笔生辉 京剧新章焕彩
“父亲对戏曲的痴迷,一点不比武侠少。”小儿子李观洪感慨道,“他常说,戏台上的悲欢离合,与江湖中的恩怨情仇,本质上都是人心的映照。”还珠楼主自幼痴迷川剧,迁居天津后,更深入钻研昆曲、京剧的程式美学,从狂热戏迷成长为京剧编导大师,一生创作、改编剧本超50部,与尚小云、黄玉华等梨园名角结下不解之缘。

△京剧大师尚小云,图源自网络
“父亲看尚先生的戏,场场不落,甚至包下整月票座。”谈及父亲与尚小云的合作,李观洪眼中泛起笑意:“他教我唱《苏三起解》,不用曲谱,却用武侠场景打比方。‘苏三离了洪洞县’要唱得像侠女初入江湖,‘将身来在大街前’得有‘踏云步’的轻盈——现在想来,父亲是把戏曲当武侠写,又把武侠当戏曲唱。”
还珠楼主“文戏武唱,武戏文唱”的理念,为京剧表演注入新活力。他为尚小云量身打造的《汉明妃》,通过细腻唱词与跌宕剧情,将王昭君出塞的悲壮与家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发挥尚派“刚健婀娜”的唱腔特色,使其成为经典剧目。在编剧上,他注重“诗剧合一”,将古典诗词融入唱段,提升了京剧的文学性与艺术性,推动戏曲艺术创新发展。

△尚小云之子、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
△尚长荣亲写贺信
尚小云之子、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曾在贺信中盛赞:“李寿老以武侠小说名家,曾被誉为‘现代武侠小说之王’,他同时又是一位多产的京剧剧作家、京剧鼎盛时代之代表人物。”

△还珠楼主的一些笔墨
多才辉映日月 多面纵横古今
“父亲的一生,就像他笔下的江湖,辽阔、精彩、永无止境。”李观洪凝视着墙上父亲那幅笔走龙蛇的书法作品,眼中满是敬佩与追忆。还珠楼主的人生,恰似一幅气势磅礴的千年长卷,在岁月的流转中,于诸多领域肆意泼墨,绘就出浓墨重彩的传奇篇章。
在武侠世界之外,还珠楼主同样成就斐然。作为散文作家,《还珠楼主散文集》包罗万象,从长街小巷的市井烟火,到孤岛荒原的奇闻异事,他以古朴清新之笔,或纪实抒情,或钩沉史料,尽显文字魅力。其旧体诗作收录于《还珠楼主旧诗辑存》,如写给傅作义将军的赠诗,将个人豪情与家国大义熔于一炉,豪迈刚健,英气逼人。

△还珠楼主的出版书籍
报人生涯中,他辗转于《北京晨报》《大公报》等媒体,以妙笔闻名华北;四次从军,身份在将领秘书与剧团编导间转换,皆有建树。从内务部职员到邮电局工作,从大中银行的家庭教师到与孙经洵结缘成婚,他在不同角色中书写精彩。
少年时三上峨眉、四登青城,习得武术气功,为武侠创作奠基;书法凌厉劲拔,1944年书展惊艳上海,作品备受藏家青睐。他是纵情山水的旅行家,笔下的川、苏、浙风光引人入胜;也是无畏的探险家,勇闯青海著成《青藏番族志》。他深谙美食之道,在作品中细致描写川菜苏菜,还编纂《名菜谱》,以烟火气书写生活智慧。九岁作《一字论》惊艳乡里,一生将奇幻想象推向极致,成就“极端浪漫者”之名。

△图为中国作家艺术家西北参观团留影。左一孙福熙、左二还珠楼主、左三钟敬文、右二常任侠、右四张恨水。
铁骨傲立乱世 丹心映照山河
“父亲的脊梁,比他笔下的剑还要硬。”李观鼎声音哽咽,“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伪以高官厚禄拉拢他,父亲只回了一句‘我是写小说的,旁的不会干。’”然而,汉奸周大文、周作人碰壁后,心怀不轨的出版商勾结日本人,以“涉嫌重庆分子”为由将他逮捕。
在70多天的牢狱囚禁中,还珠楼主遭受了鞭笞、灌凉水、辣椒面揉眼等酷刑,甚至一度被逼至精神崩溃的边缘。但每当濒临绝望之际,他便以“人非犬彘”自勉,坚决拒绝向侵略者低头。

△图为中国作家艺术家西北参观团留影。右一孙福熙、右二常任侠、右三钟敬文、右四还珠楼主。
这段痛苦的经历如同烙印,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身体与思想。出狱后,还珠楼主的身体每况愈下,视力严重受损,时常头痛难忍,旧伤带来的疼痛更是如影随形,让他在创作时不得不忍受着身体的煎熬。但这些磨难并未击垮他的意志,反而使他的思想愈发深刻,民族气节愈发坚定。
他将牢狱中的苦难与抗争融入到创作之中,作品中多了对侵略者暴行的隐晦批判,对坚韧不屈民族精神的歌颂。在《征轮侠影》等作品里,主人公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正义的情节,正是他自身经历的投射。抗战胜利后,他在散文中写下:“铁窗虽冷,未凉热血;酷刑虽毒,难毁风骨。”这份宁死不屈的气节,不仅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精神内核,更让他在文学成就之外,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无数人。此后,他在京剧创作中,也更注重通过角色传递家国大义,将对和平的珍视与对民族尊严的捍卫,融入每一段唱词、每一个情节之中,以艺术的力量延续着自己的精神抗争。
墨池深系乡情 故里永驻心间
大罗山的风裹挟着青草香掠过墓碑,李观鼎轻轻擦拭着父亲的名字,仿佛触到了记忆里那道温暖的目光。“父亲生前就跟母亲说,儿行千里想亲娘,亲娘就是家乡长寿、长寿的父老乡亲以及长寿的一草一木。”他望着远处山峦,声音里浸润着思念,“所以父亲去世后,我们便迁墓回了长寿。”
故乡长寿,对于还珠楼主来说,不仅是一个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更是他一生魂牵梦萦的精神原乡。1902年,还珠楼主出生于长寿县城里的李家祠堂,1920年分家时,祖产洗墨池划归李家,这里不仅是他习字启蒙的地方,更承载着他童年的欢愉与家族的记忆。1928年迁居天津后,他将原名“善基”改为“寿民”,取“长寿县中一小民”之意,这一改名看似简单,却暗含着他对故土深深的赤子深情。

△位于长寿区凤城街道的李氏宗祠
“填写籍贯时,他要求我们必须写‘长寿’。”李观政从包里取出泛黄的小学登记表,“看,这上面写的是‘四川省长寿县’,父亲曾用红笔圈起来,说‘根在哪儿,人就站在哪儿’。”


△李观鼎在区图书馆挥毫泼墨写下“我们永远是长寿的儿女”
还珠楼主将这份对家乡的眷恋融入生活的点滴,即便漂泊四方,他始终不改乡音,家中也常常准备川味菜肴,以此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蜀山剑侠传》中,还珠楼主多次插入对“四川重庆府长寿县”的描写,毫不吝啬地盛赞当地井泉甘冽、民风淳朴,将浓浓的乡愁化作文字流淌于笔尖。
抗战胜利后,他委托老乡带着长子李观承返乡寻根,希望家族的血脉能够永远与故乡相连。故乡的一草一木,早已化作他生命中最温柔的底色。这份对故乡的执着,悄然在子女心中生根发芽。李观鼎家中的书房里,始终挂着一幅长寿的山水画卷,每当孩子好奇地询问,他便会讲述祖父与故乡的故事,教他们用川渝方言念诗。

△2018年还珠楼主子女合影
姑苏庭前授业 家学堂中树人
还珠楼主还将大量心血倾注于子女教育上。他的教学风格不拘一格,极具特色。从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从京昆皮黄到天文地理,他都能信手拈来,随性而教却又暗含巧思。
“讲解微积分时,父亲把我们领至庭院,以路面砖为教具。”李观鼎眼中仍闪烁着少年时的惊奇,“他让我们观察路面砖不断叠加的造型,感受体积变化。那些复杂的变量增减、极限概念,变得清晰可感。”

△还珠楼主子女参观长寿区博物馆
文学启蒙上,还珠楼主同样匠心独运。在讲解宋词时,他以“鬼火一现,露出桃花面”为例,引导孩子领悟文学中“以美衬丑”的妙处;观看《梁祝》演出后,他又借着“强颜欢笑上楼台”的唱词,启发孩子思考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张力。他常给孩子们讲述长寿的历史典故,将家乡先辈抵御外敌的英勇事迹融入故事,让孩子们明白脚下土地的厚重。在讲述岳飞的《满江红》时,他会结合抗战时期自己宁死不屈的经历,教导孩子“精忠报国”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在教育理念上,还珠楼主主张“人各有志,顺其所长”,支持孩子自由发展兴趣。但在品德要求上,却极为严苛。次子李观鼎曾为骗足球奖励借用红领巾,他当众责打二十板,砍碎足球,厉声道:“谎言不可恕!”而当孩子们因贪玩撑船闯祸,却相互扶持脱困时,他又选择宽容:“团结与勇气,比什么都珍贵。”宽严相济间,既传承家学,更将爱国、爱家乡的种子埋进孩子们心底。他常说:“爱家乡,就要爱家乡的人,护家乡的土;爱国,就要在危难时挺直脊梁,像守护家人一样守护这片土地。”

△还珠楼主子女参观长寿区博物馆
夕阳透过博物馆的玻璃幕墙,为兄妹三人的身影镀上金边。李观鼎轻声说道:“父亲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大师从不受限。他是武侠世界的缔造者、戏曲舞台的革新者、铁骨铮铮的爱国者,更是教会我们‘根在何处、心向何方’的父亲。”这座跨越时空的文化丰碑,将永远照亮中国文学的星河。
在武侠文学乃至整个中国通俗文学的长河中,还珠楼主占据着举足轻重、难以逾越的地位。当代众多名家对其不吝赞誉,从不同维度剖析、解读,共同勾勒出还珠楼主卓越不凡的文学形象与深远宏大的影响力。
学术界:还珠楼主是中国武侠小说史上最具才华的作家。其《蜀山剑侠传》被誉为“武侠小说百科全书”。
叶洪生(台湾著名文评家):其《蜀山剑侠传》“开小说界千古未有之奇观”。
南怀瑾(国学大师):记得还珠楼主写过一本剑侠传。当年看了这部小说,不知有多少人出家,到峨眉学佛学道,我们也受影响。像一道剑光就出去,在空中飞了,那多舒服啊!你要看原著,他不是乱写的,他是学过佛,学过道家,内行的。现在写武侠小说的都是乱写,很多都是学他的东西。
何祚麻(中国科学院院士):古典名著我差不多都看过,没有不看的。中国古典名著中《红楼梦》数第一,这是不用讲的,我的朋友中不少是对此书津津乐道。另外我也推荐《蜀山剑侠传》,这本书长得不得了,500万字,还珠楼主写的,想象的奇特与丰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中写中国的山水之美,无人能够超过他。过去柳宗元写《永州八记》为人称道,但我觉得《蜀山剑侠传》超过了柳宗元。
金庸(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飞雪连天射白鹿,不及还珠一卷书。就武侠小说创作而言,其实我就很喜欢《蜀山剑侠传》。我的武侠小说创作也深受还珠楼主的影响和滋养。
梁羽生(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我读的近代武侠小说,也是有点偏好的,白羽、还珠楼主的作品我是必读,其他作家的就只是选读了。白羽是写实派,对人情世故,写得尤其透彻;还珠楼主是浪漫派,其想象力之丰富,时至今日,恐怕还是无人能与之比肩。那种奇诡绝伦、天马行空的幻想能力,也是学不来的。
倪匡(香港著名作家):在我的心目中,天下第一奇书是还珠楼主所著的武侠神怪小说《蜀山剑侠传》。此说一提出来,反应不外两种:对《蜀山剑侠传》入迷的,一定首肯,而未曾看过的,一定摇头。未看过《蜀山剑侠传》而摇头,并不奇怪,因为未曾看过,自然不足以明白此书之奇。
古龙(台湾武侠小说作家):还珠楼主是才气纵横、博闻强记的天才作家,他的作品都是海阔天空,任意所之,雄奇瑰丽,变化莫测的。除了写人物生动突出外,书中写景,也是一绝,写古代的居室之美,服用器皿之精,饮食之讲究,更没有任何一本武侠小说能比得上。看这本书的时候,无异同时看了一本非常有趣的食谱和游记。这正是武侠小说一种非常奇怪的特性,像《蜀山剑侠传》的写法,正好能将这种特性完全发挥。所以这种写作的方式,一直在武侠小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还珠楼主也因此而成为承先启后、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
黄易(香港武侠小说作家):“‘1’指的是还珠楼主、金庸、古龙、温瑞安等武侠大家开创的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而‘X’指的是武侠小说的无限可能性。”
白先勇(台湾作家):“还珠楼主的巨著《蜀山剑侠传》,从头到尾我看过数遍,这真是一本了不起的巨著。其设想之奇,气派之大,文字之美,冠绝武林,没有一本小说使我那样痴迷过。”
贾植芳(教授):还珠楼主作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一个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是不应该被这么埋没下去的。他的作品也还有其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和艺术欣赏价值。
温瑞安(著名武侠小说作家):还珠楼主运用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把武侠小说带入了一个剑仙幽幻的境界,他那极为深厚的国学底子、浩瀚千变的文字能力,对道、释、儒哲思糅合的独到见解,无论写景造境,叙物述人,文采繁富典丽,奇诡纷陈,每有精彩的描写,奇句妙造,令人感觉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读来真要屏息凝神,一气呵成,又叹为观止,匪夷所思。
“还珠楼主的人生与创作,如同一座蕴藏丰富的文化宝库,其作品兼具史料、社会与文化三重价值,构筑起跨越时代的精神丰碑。”近日,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秘书长顾征解读还珠楼主的多元人生时,如是说。
顾征与还珠楼主的“结缘”颇具戏剧性。青年时期,他沉醉于《蜀山剑侠传》的奇幻世界。2009年,他在协助查找民国武侠史料时,在《天风报》胶片中意外发现还珠楼主大量鲜为人知的作品。那些创作于1933—1935年间的文言文史笔记,不仅记录美食烹饪、谈天说地,更披露北洋时期秘闻及辛亥革命珍贵电文,兼具极高的史料与文化价值。
“这些发现让我意识到,武侠小说只是他人生的冰山一角。”顾征表示。
在京剧领域,还珠楼主堪称“幕后巨匠”。顾征介绍,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还珠楼主逐渐成为京剧大师尚小云的“御用编剧”。他将昆曲《昭君出塞》改编为京剧《汉明妃》,以细腻笔触展现王昭君的家国情怀,完美契合尚派“刚健婀娜”的唱腔特色。其创作的《十二金钱镖》《青城十九侠》等剧目,成为京剧经典。解放后,他积极投身戏曲改革,改编《秋江》等数十部旧剧,为传统艺术注入新活力。
此外,顾征揭示了还珠楼主的报人生涯。作为《天风报》副刊主编,他开设《空谈》等专栏,以渊博学识吸引读者,并与投稿人频繁互动,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而早年徒步甘青考察、向吴佩孚建言西北开发等经历,更彰显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
“他用武侠构建幻想世界,以京剧传承艺术精髓,借文章记录时代脉搏。他就像一个宝藏,每次深入研究,都能发现新的惊喜。”顾征总结道,“还珠楼主用他的多元成就告诉我们,真正的大师,从不会被单一的标签所定义。”
记者 李杉 李辉 特约记者 廖涛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