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花甲的他还在创业,致富后带领乡亲蹚出振兴路子
2025-04-16 22:50
“疏掉的不是果子,是贪心。只有把长得密的和畸形的果疏掉,才能确保产品质量。”4月16日,在龙河镇永兴村的一个蜂糖李果园里,小小青果挂满枝头,树林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果树管理技术培训课吸引了10多名果农参加。
▲王沿能(左一)正在给乡亲们讲授果树管理技巧
这个果园的主人叫王沿能,当地人称“蜂糖李种植大王”。当天上午,他正手把手教乡亲们如何科学疏果、提升水果品质。
从返乡创业到带领乡亲共奔致富路,这位66岁的老农以半生躬耕为墨,在家乡热土上镌刻出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返乡创业30年:从夏橙到血脐,挫折中求突破
王沿能是土生土长的永兴村青岗坪人。1982年,他远赴新疆务工,学习种植和农机管理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1990年返乡后,他敏锐抓住市场机遇,率先种植夏橙,成为当地第一批“吃螃蟹”的果农。
后来,随着夏橙品种老化,市场前景暗淡,他及时转型种植市场紧俏的血脐。凭借其精细管理和品质把控,他家的血脐,往往果子未下树,便被顾客抢购一空。
然而,好景不长。2019年,一场柑橘溃疡病席卷长寿,他果园的200余棵血脐树毁于一旦。面对打击,当时年过花甲的王沿能与妻子李心淑并未放弃。
同年10月,在时任村支部书记揭明全的牵线下,他联合部分同样遭遇的村民赴忠县、乐山等地考察,经过土壤气候比对、市场前景分析、品种规模测算、人工技术研判,最终选定管理难度相对较高但经济效益好、较少人种植的蜂糖李作为东山再起的突破口。
“偏执狂”式钻研:300棵果树炼成“致富经”
“种蜂糖李,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王沿能坦言,由于是一个全新的品种,种植和管理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种了几十年柑橘树的他,对这新生事物最初连枝条修剪、施肥配方、防治病虫害等技术都无从下手。
为了克服困难,王沿能白天电话向外地果农讨教,夜晚查阅网络资料,仔细将每次施药的时间、配比、效果等详细记录成册,深夜归家仍坚持整理数据。
"谷雨前三日叶面肥效最佳""双叉果疏剪留单不伤芽"……渐渐地,王沿能摸索总结出来一套经验。妻子李心淑调侃道:“他对果树的关注比我们当年耍朋友还上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夫妇俩种植的300棵蜂糖李迎来丰收,产出了6000多斤黄澄澄的果子,个个散发着蜂蜜香,不到10天便售罄,收入10多万元。
“王沿能种蜂糖李发了财”的消息不胫而走,他的果园成了“活教材”。邻近的堰塘村、仁和村以及垫江县白家镇的果农纷纷上门取经。
对此,王沿能都毫无保留地向大家分享经验。譬如:疏果要狠心,畸形果、双叉果、过密果必须去掉,营养集中了,果子才能又大又甜等。
“甜蜜事业”惠乡邻:技术共享铺就共富路
“老王的技术课比专家还管用。”来自堰塘村的果农何明和邹元能告诉记者。
如今,永兴村蜂糖李种植成功影响到附近的村镇,带动近30户果农不同规模种植。
王沿能不仅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还牵头成立种植互助组,经常和种植户交流管理经验,统一采购农资及对接销售渠道等。
“管他白猫黑猫,能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才是好猫!”谈及未来,王沿能表示,他计划引进最新品种扩大种植规模,建立起标准化示范园给村民做样板,探索电商直播销售,让更多人尝到蜂糖李带来的“甜头”。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