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卖土货 市民淘鲜货 轨道“小站台”变身乡村“大集市”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4-18 13:50

新鲜水灵的蔬果,香气四溢的稻米,土生土长的鸡鸭…… 4月17日清晨,璧铜线河边站站前广场的吆喝声、欢笑声与中药香织成一片,热闹非凡。以“站台经济+便民服务”为特色的“我到河边来赶场”暨中医服务进乡村活动在此拉开帷幕,搭建起城乡物资流通与健康服务的双向桥梁,让“传统集市”焕发新活力。

璧山区政协副主席、区工商联主席刘华宣布河边镇站台集市开市。

活动现场,站点变身“集贸枢纽”,土货“出山”与市民赶集的“双向奔赴”。30余个临时摊位整齐排列在站前广场,农家自制的红薯粉、刚挖的藠头、血橙、沃柑、跑山鸡、土鸡蛋等土货琳琅满目。来自河边镇及周边村落的村民们推着板车、挎着竹篮,将自家的“宝贝”摆上摊位。不少重庆中心城区市民乘坐璧铜线快轨专程来“赶集”,手提袋里装满了新鲜蔬果,在摊位间穿梭询价,烟火气扑面而来。

“如果我弄到璧山去卖,既要赶车,还要去找位置。在这里,我背起背篓,走几分钟就走拢了,方便得多。”河边镇同心村村民吴洁高兴地说。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活动聚焦“站台经济”,合理利用轨道交通站点的客流集聚效应,打造“家门口的市场”,不仅让村民省去运输成本,还能让市民体验“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乐趣。

“听说璧铜线通了,我专门从城头坐车到河边场来赶场。这里东西多得很,而且全是土货。”来自沙坪坝区的高先生告诉记者,已经瞄好了农产品区的农家兔,准备买回去做尖椒兔。

在另一边,中医义诊区也是“人气高地”。来自区中医院、河边镇卫生院以及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民间中医馆——璧善堂的名医摆开诊台,为村民提供免费把脉问诊、针灸理疗、血压血糖检测等服务。70多岁的杨大爷在接受艾灸治疗后说:“平时去城里看病要倒两趟车,今天专家到家门口,还教我怎么养生,比去医院方便多喽!”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中医药文化体验区,有耳穴压豆、艾灸、推拿、三伏贴等中医适宜技术展示与免费体验,还有八段锦养生运动现场教学。“我们把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乡村生活,让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健康需求。”河边镇卫生院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是“中医文化进乡村”的系列举措之一,未来将推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村民健康获得感。

赶场不止于买卖,更成为文化体验的窗口。赶场间隙,市民们还可以到非遗体验区体验非遗技艺,感受“彭氏七碗茶”的茶、琴、香演绎,古法纯粮酿造的罗家槽坊白酒的醇厚,还可以到政策宣传区,了解卫生健康、法治、消防等知识。这场融合了商贸、文化、健康的“一站式”活动,不仅是一次物资交易,更成为乡村生活方式的展示窗口。

据悉,当天集市成交额超10万元,中医团队服务群众300余人次。活动吸引数百名市民通过轨道交通走进乡村,他们在集市上选购了各种土货,满载而归,带走的不仅仅是乡村的特色产品,更是对田园生活那份深深的向往。

河边镇负责人表示,随着“站台经济+”模式的探索,交通节点正转化为经济节点、文化节点——土货借轨道“出山”,人气循铁轨“入村”,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在这里碰撞,勾勒出产业兴、文化活、百姓乐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活动还进行了“经济强村”签约仪式,村集体与优秀企业、镇商会顺利签订合作协议,标志着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市场主体实现精准对接。

来源: 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彭光瑞   审核: 王萃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