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点亮乡村⑥ | 以梅为媒 赋美乡村 北碚区素心村奏响文化艺术振兴乡村三部曲
2025-05-13 12:29
千亩蜡梅香飘致富路,农旅融合绘就新图景。素心村,地处“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之乡”北碚区静观镇南大门,因境内种植有上千亩素心蜡梅而得名。“每年寒冬时节,素心村的千亩蜡梅都将次第绽放,金黄花蕊与青瓦白墙相映成趣,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幽香。”谈及腊梅花,村民连声称赞。
▲静观镇素心村采摘蜡梅
这个曾以传统蜡梅种植为主的村庄,如今已蜕变为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的“中国蜡梅之乡”核心区。通过文化挖掘、产业融合与艺术赋能,素心村走出了一条“以梅兴村、以美育人”的特色振兴之路,让千年蜡梅绽放出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新时代芳华。
文化铸魂:千年蜡梅绽放文化新韵
素心村深耕蜡梅文化底蕴,将自然馈赠转化为精神财富。村集体组织文化专家深入16个村民小组,梳理出蜡梅栽培历史近千年,收集历代诗词歌赋、民间传说、传统习俗等资料,建成西南地区首个蜡梅主题展览馆。展览馆内通过全息投影再现蜡梅古法栽培技艺,陈列着清代蜡梅纹饰木雕、民国蜡梅主题年画等实物,让游客在暗香浮动中触摸文化脉搏。
主题邮册、刺绣香囊、古籍线装笔记本……展览馆内文创展品令人目不暇接。为提升品牌辨识度,村集体联合专业设计团队,以蜡梅五瓣为灵感创作村标,开发出“素心十二韵”系列文创产品,其中蜡梅礼品盒以200元高价热销江浙市场,让传统农产品化身文化使者。
产业融合:全产业链撬动经济杠杆
“素心村依托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构建起‘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文旅’的完整产业链。”村书记介绍道,全村建成中国静观蜡梅博览园,引入企业合作开发深加工生产线,将蜡梅鲜花提炼为精油、纯露,研发出蜡梅花茶、蜂蜜等衍生产品。
▲素心村李家湾文化艺术院落
如何将村集体闲置农房利用起来?素心村引入企业合作,建设蜡梅深加工生产线、插花艺术文创工坊、蜡梅盆景园、餐饮、民宿等产业。举办蜡梅文化艺术节,开展蜡梅插花艺术班及插花大赛、蜡梅盆景展、蜡梅美食节等系列活动,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扩大静观素心蜡梅的影响力,打造生态文明展示窗口及产业融合平台,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体验,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如今,素心村通过文化艺术与蜡梅产业的融合、蜡梅产业优势和三产融合发展,以“一园一带三项目”为引擎,培育花木企业、合作社132家,其中市区级农业龙头企业3个,素心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5万元,推动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
艺术赋能:多元共创激活治理效能
艺术力量深度融入乡村肌理,重塑乡村治理生态。西南大学志愿服务队发挥美术专业优势,为素心村李家湾、黄家湾建筑绘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墙绘,打造“乡村艺术外墙”“乡村艺术长廊”,提升乡村文化氛围,推动文旅融合。
▲素心村中国蜡梅博览园
同时,静观镇携手西南大学开展“静观夜话”系列活动,以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为主题,村民与师生共同交流互动,为乡村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活力,提升村民凝聚力。
此外,素心村创新“坚守素心”“法治素心”“阳光素心”“德润素心”“生态素心”乡村治理五项举措,推进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建设。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水平,营造乡韵悠悠、村风融融的和谐景象,为文化艺术活动开展提供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促进乡村文化艺术与乡村发展良性互动。
从零散种植到全产业链,从单一农产品到文化IP,素心村用蜡梅书写着乡村振兴的诗意答卷。当千年农耕智慧遇见现代艺术创意,当暗香浮动融入文化自信,这个缙云山麓的村庄正以梅为媒,构建起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图景,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村落转型提供着可复制的“素心方案”。
(刘钦)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