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春秋】人民日报丨重庆北碚:千年张飞道 今时蕴生机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4-10-10 10:55

原标题:重庆市北碚区

千年张飞道 今时蕴生机(古道春秋)

▲从张飞古道眺望嘉陵江。刘道敏摄(人民视觉)

重庆北碚,缙云山下,嘉陵江水奔涌而至,一条古道沿着临崖峭壁穿行——左岸西山,岩壁挺立犹如刀砍斧削;右岸缙云山,林木葱蔚,高耸入云——这里便是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张飞古道。

如今的张飞古道,自北碚区东阳街道复旦大学重庆旧址起,沿嘉陵江与缙云山脉间的温塘峡逆流而上,到白沙沱古渡口为止,全长约6千米。《北碚志》记载:“张飞古道,在嘉陵江三峡中,传说三国时张飞北上阆中,在峡东岸凿一便道,穿峡而过,后人称为张飞道。”

古道因张飞得名,但相关研究表明,古道到三国时期才被开凿的说法有待商榷。

重庆自然博物馆研究人员张颖说,古代重庆北向交通入川入陕,主要有嘉陵江航道这一水路,和两条陆路——翻越中梁山、缙云山、云雾山的渝合古道,以及过江北,经嘉陵江小三峡的江合古道,其中,横穿山脉的江合古道明显更加便利,也较水路更加稳定。

张颖介绍:“在张飞前往阆中之前,已有许多采用江合古道的历史记载,‘张飞古道’作为江合古道的一段,应早已存在。相对开凿,张飞途经此处,对道路进行了修缮,可能更为准确。”

为满足百姓陆路通行需要,历朝历代对此处道路均有修缮,清道光《江北厅志》记载:“道光十六年,合州陈大犹等捐金数万,沿岸开凿三峡大道。”现今,古道仍存,只是随着周边现代化道路的修建已不复往昔“三峡大道”面貌,只剩下中间温塘峡一段张飞古道还完整保留。

“实际上,修缮道路是我国历朝历代的传统,张飞古道也是这样在千余年中得以保留。”张颖带着记者,一路步行来到古道,脚下的古道悬挂在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的绝壁上,而古道对岸的国道212线上汽车飞驰。脚踩石板,隔江抬望,仿佛穿越了千年光景。

▲游人在张飞古道上徒步。秦廷富摄(人民视觉)

近年来,这条风景优美的古道受到更多关注,来这徒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当地政府修缮升级的同时保持古道原始风貌。古道沿途有复旦大学重庆旧址、苓茏苑、谭生古桥、二岩瀑布、明心桥、野温泉等景点,人气旺了后,沿线农家乐、果园也开了起来,古道上游人走过,焕发新生机。当地干部介绍,每个周末来古道附近旅游的游客有近2000人。

当地居民也自发维护古道秩序。每年冬天,古道上的温泉人气很旺。温泉免费开放,从清扫温泉池,到维持人群秩序,大家都亲力亲为、自觉参与。

“桑葚节、桃花节、枇杷节……围绕张飞古道周边区域,我们全力打造以农作体验、休闲旅游、研学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农文旅高效有机结合。”北碚区东阳街道党工委委员刘颖介绍,“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延伸张飞古道,利用嘉陵江岸线良好生态人文资源,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打造原生态人文滨江一条街,为市民游览、健身提供便利。”

古道因张飞而得名,但它值得被记忆的,不只是某个历史人物,也不只是美景。来这走一遭,方知古人筚路蓝缕之辛劳,领悟古人开路选址的智慧。步行古道,回味古今,茫茫天地间,足以大抒胸臆、畅活乐游!

来源: 人民日报  北碚生态环境  
编辑: 吴志杰   主编:胡东强      审核: 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