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战“疫”中的巾帼英雄

来源:重庆日报 记者:彭瑜 申晓佳 编辑:肖福燕

POST TIME:2020-03-09 07:43:48

3月8日,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百安分院,女性医护人员正在穿防护服。当日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疫情防控一线有无数女性医务工作者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以特殊的方式度过节日。记者 龙帆 摄

她已在一线连续战斗43天

——记市级专家组成员、重医附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医师童瑾

本报记者 彭瑜

到3月8日,童瑾已离家43天了。一个多月来,在紧张、忙碌中,她和医护团队总算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时候,一批又一批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童瑾是市级专家组成员、重医附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医师。大年初二一早,她就火速赶到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下称三峡中心医院)投入到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中。

1月25日(大年初一)晚上,童瑾接到通知,作为市级专家组组员前往三峡中心医院支援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请带好三天的衣服。”

平时,童瑾工作很忙,两三个月才见父母一次。女儿念大一,她平时也没时间听孩子汇报学校的情况。她原本打算利用假期,好好陪陪家人。

“命令来了就服从!”童瑾想,好在三天过后就可以回来,“时间也不算太长。”

然而,让童瑾没想到的是,到了万州后,三峡中心医院接收的病人一直在持续增加。随后,三峡中心医院被确定为渝东北片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周边10多个区县的重症病例将送到这里接受医疗救治。

“根本就走不开。”到1月底,送到三峡中心医院的患者越来越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有时一天多达20多人。

童瑾白天查房、会诊,时常参与病人抢救,晚上回到房间整理一天的工作,再深入研究这个“最新的敌人”。

童瑾坦言,一忙碌起来,其实就忘了回家的事儿。

2月5日,沈某在三峡中心医院治愈出院。他是一名危重症患者,到医院时病情比较危重,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情变化快,治疗难度大。

在介绍沈某的治疗情况时,童瑾称,随着这名危重症病人治愈出院,大家对治疗方案和步骤更加坚定,已经逐步探索出一种治疗经验。

初战告捷,童瑾已在一线奋战了11天,带来的衣服已经反复穿了好几遍。有人提议设立AB组,让大家轮流休息,也可以回家拿取换洗的衣服。

“初步探索出了救治经验,临阵换人不利于病人救治。”童瑾与专家们认为,两批专家轮换容易造成工作脱节,新的专家到来又要重新认识病人、熟悉病情。而医院收治的病人却越来越多。大家表示,“能够坚持,还是继续坚持。”

就这样,童瑾继续留在了一线,她列了一个衣物、日用品清单,让女儿先后两次快递到了万州。

2月12日是童瑾45岁生日,专家组成员为她定制了一个蛋糕。因为地址是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店家特地在蛋糕上写下“向白衣战士致敬,你们辛苦了”的话语,同时赠送了大包的饼干。

“这给了我家的温暖。”童瑾坦言,市级专家组的成员彼此精诚团结,他们与三峡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也合作愉快,大家精神上都是快乐的,生活上又相互关心,充满了干劲儿,繁重的救治工作能承受、生活的困难也能克服。

2月20日晚8点,童瑾临危受命,接管危重症患者江某。此前,她负责普通组和血浆管理工作。接到指令后,童瑾随即投入工作,“哪里需要,我的战场就在哪里。”

尽管接收了危重症组工作,但童瑾还时常经办血浆管理的事儿。现在,她得随时看手机,因为既要关注危重症群里的最新动态,又要接听关于血浆的电话。童瑾说,血浆工作琐碎复杂,要与院长、血站、管床医生、病人等多方面联系,实际上就是个联络员。尽管血浆工作暂时交出去了,但遇到主动联系的病人,她还是一一协助办理。

离家已经43天了,童瑾说,只有医生离家战斗在一线,患者才会早日治愈回家团聚,她会坚持到最后。

她为大家送去“心灵阳光”

——记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胡华

本报记者 申晓佳

“请您跟着我的声音,放松身体,平静心情……”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庆不少一线医务工作人员的手机里,都有一段这样的音频,用于舒缓压力。这个声音,来自于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教授胡华。

音频中,胡华的声音温柔动听。但3月8日记者采访她时,她的嗓子已经明显地沙哑了。

防疫工作开始以后,凭借30年的专业工作经验,她立即作出判断——一线医务工作人员和社会大众,承受着疫情带来的巨大压力,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于是,胡华利用业余时间,录制了接近20分钟的音频,帮助一线医务人员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与此同时,疫情防控期间,胡华白天在医院门诊接诊、接受患者网上就医咨询;晚上还要参加网络视频工作会议,并为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与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联合开通的抗疫心理援助热线接线员们进行心理督导。作为重庆市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医务人员心理干预组副组长,她还要通过电话和微信,为一线抗疫医务人员提供心理支持。每天晚上回到家后,她总是累得话都不想说。

即使如此,在所剩不多的空余时间里,胡华还要带着研究生们开展关于新冠肺炎心理支持的科研工作和科普宣传工作,举办在线讲座。

“相比抗疫前线的医务工作者,我这点劳累不算什么。”胡华说,由于大众对新冠肺炎不了解,初期恐慌情绪比较严重。有的咨询者甚至在电话中表示,自己对未来感到绝望,想要轻生。

面对这种紧急情况,胡华和团队根据事前准备的应急预案,对咨询者进行积极情绪疏导,待其相对放松后,再慢慢化解负面认知,让咨询者增加信心。

据统计,自心理支持渠道开通至今,胡华及其团队已接听1000多个来电,成功化解较为严重的心理危机近10次。

在工作之外,胡华还利用微信朋友圈等媒介,向身边的人宣传防疫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她说,等疫情结束了,她和团队还将继续开展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和科普工作,为更多人持续送去“心灵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