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区大县挑大梁|从0到1,他们为何能“蓄”势而发?看科学城高新区如何打造新质生产力“动力源”
2025-04-23 19:22
“车到了,马上装。”4月15日,位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的清安储能制造基地,技术人员站在几台2米多高的储能柜前,完成了最后一道检查测试,然后,一旁等候的工人们便上前来,抓紧时间打包装车。
这些储能柜将被发往我市某区县的在建储能电站,成为“超级充电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用电低谷时段充电,用电高峰时段放电,保障当地的用电需求。
如今,由清安储能提供高安全储能系统的“超级充电宝”,在全国已近百个,并正在走向海外。
清安储能是一家从事能源存储与智慧能源运营的科技公司,成立虽只有3年多,但已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市潜在独角兽企业,带动本地产业链上下游30余家企业协同发展。
不过,当年清安储能董事长李德胜带着仅3人的团队,来到重庆创业时,是遭到质疑的。那时,重庆几乎没有新型储能系统相关产业,科学城高新区更是一片空白。
3年多来,他们为何能“蓄”势而发、快速成长?
跳出“舒适圈”
“偏想做一道‘0+0=1’的数学题”
“你是不是疯了?!”
时间倒回到2021年,当李德胜把来重庆创业、入局新型储能行业的想法告诉周边朋友时,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有的甚至当面就泼了冷水。
那时,李德胜在江苏,从国家电网下属装备公司的资深电力工程师,到电动汽车能源服务独角兽公司高管,已经深耕电力行业逾20年。
为何要跳出“舒适圈”?更何况是来重庆搞储能?那时,在旁人看来,重庆一没项目、二没人才、三没产业链,选择储能这一赛道创业,实为下策。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技术。其作用,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超级充电宝”。
具体而言,对于“看天吃饭”的光伏发电和风电,它能解决当中的不稳定性,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对于常规火电、核电等电源,它也能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总之,它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
李德胜选择创业,起因是2021年4月国内某储能电站发生的一起起火爆炸事故。当时,这不仅为整个储能行业敲响了安全警钟,也给他的内心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儿时生活在农村,家里经常停电,怀揣着“让家家户户用上电”的梦想,长大后,他成为了电力工程师。但起火爆炸事故的发生,让他意识到,用上电,更要用上安全的电,“安全是储能发展最核心的问题,一定要在安全储能上寻求突破。”
选择重庆,也并非冲动盲目之举,而是他看到了这里发展新型储能产业的前景:重庆作为工业重镇,用电负荷大;同时,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的能源净输入省区市,资源禀赋不佳。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是增加外电入渝,另一方面就是加快布局新型储能项目,发挥“削峰填谷”的电网调节作用。
▲重庆高新区清安储能制造基地,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首席记者 龙帆 摄
事实上,他当时还看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将让川渝两地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发展愿景很吸引了我,让我感觉到,这里会是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李德胜告诉记者。
多重因素叠加下,他把重庆作为创业落地的城市。不过,没人才、没产业链,怎么办?创业路上原本就是“九死一生”“一穷二白”让创业者更难走出一条活路。
“我偏想做一道‘0+0=1’的数学题!”不被看好时,他却格外坚定:没人才,就去培养人才;没产业链,就去打造产业链。
李德胜是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师从欧阳明高院士。在恩师的支持下,他带着仅3个人的团队来到重庆,2021年9月,正式成立清安储能。这也是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孵化的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储能领域企业。
▲重庆高新区清安储能制造基地,工人正在检查产品。首席记者 龙帆 摄
双向奔赴
“企业的难处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事实上,清安储能的落地,也是水到渠成、“双向奔赴”的结果。
“科学城建设初期,就聚焦绿色低碳,把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列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方向。”重庆高新区改革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那时,科学城高新区正在加快布局科学谷等产业载体,筑巢引凤,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正是如此,在科学城高新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与李德胜及团队洽谈后,相关招商团队立即跟进,最终实现当月项目对接、当月签约落地、当月注册公司,清安储能成为首家入驻科学谷的企业。
不过,初创企业要活下来、发展好,面临不少挑战。
为此,在清安储能发展初期,科学城高新区在办公场所、人才政策、科研经费、产品应用场景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企业的难处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科学城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说。
比如,落地后,科学谷尚未建成投用,清安储能没有办公场地。有关部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将刚腾出来的一个管委会行政办公场地,提供给他们作为临时过渡场地。
为引进高水平青年人才,他们成立不久,就着手申报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学城高新区不仅安排专人对接,向他们详细介绍市区两级博士后专项政策,并帮助他们两天就完成市区两级审核,110天就成功获批,成为全市最快获批建站的初创企业。
与此同时,科学城“金凤凰”人才政策出台,也吸引了很多高水平人才关注,为清安储能引才帮了大忙。
多方支持下,清安储能很快就崭露头角。
2022年4月21日,在位于科学城的金华电器产业园,重庆首个兆瓦级用户侧自投储能电站并网投运。该项目采用的,正是清安储能首套自主研制高安全储能系统。
利用峰谷电价差获益,企业每天能节省约3000元电费,每年最高可节省近百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储能系统从概念设计到产品发布、并网投运,仅用了3个月。
2023年7月5日,西南地区首个百兆瓦级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科学谷储能电站并网运行,其采用的也是清安储能高安全储能系统。
▲重庆高新区科学谷储能电站。首席记者 龙帆 摄
目前,科学谷储能电站已运行600多天,每天最多可放电40万度,满足7万家庭的用电需求,有效提升了区域电网的保障能力和调峰能力。
“安全始终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李德胜说,3年多来,他们坚持自主创新、技术引领,为“超级充电宝”设立了8道防线和108道安全防火墙,可提前数天识别安全风险并预警,极端情况下可在毫秒级启动安全灭火及隔离措施,让储能电站级别的大型安全事故概率降低为零。
▲重庆高新区科学谷储能电站,工作人员正在查看储能电池舱运行情况。首席记者 龙帆 摄
如今,清安储能建设的储能项目已遍布全国,即便是在西藏、新疆等高海拔、高辐射、高温差的环境中,其储能系统也实现了安全高效运行。
2024年,清安储能正式开启海外业务,新加坡、德国子公司相继投运,面向全球提供绿色低碳转型“中国方案”。
“创新力”释放“强磁力”
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集聚成势
成立时,只有30平方米临时办公场地,如今,拥有3万平方米总部大楼和制造基地;成立时,创始团队只有3个人,如今,团队规模已达200人,且80%都由自己培养;布局175项知识产权,构筑起核心技术“护城河”,建设储能项目近百个……如今,清安储能年产值已近5亿元,企业估值约10亿元。
“我们走过了‘从0到1’的初创阶段。”李德胜感慨道,目前他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拓展业务,提升产品竞争力,把产值继续做大。
不过,储能产业链很长,这不是靠“孤军奋战”,而是要扩大“朋友圈”、打通产业链,构建具有储能产业核心部件及系统集成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聚集地。
事实上,2022年7月,清安储能起步不到一年,就牵头成立了重庆市储能与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汇聚市内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等数十家单位,通过技术交流及合作、资源和成果共享、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同时,成立重庆储能与智慧能源创新中心,由欧阳明高院士担任技术顾问,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产业化应用转化平台,积极培育引入产业链相关企业,打造储能与智慧能源产业集群。
让李德胜欣慰的是,发展初期,清安储能自主研制高安全储能系统,大部分依靠外地厂商配套,如今已实现80%的本地化集成制造。
清安储能的快速成长,是科学城高新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动力源”的生动写照。
科学城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一直以来,科学城高新区紧抓科技创新这条“科学城主线”,奋力抢占前沿技术创新高点,依托“创新力”释放“强磁力”,加快招新引高、聚链成群。
截至2024年底,科学城高新区引进落地科技创新重点平台43个,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增至94家;全年促成科技成果转化165个,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38亿元;新增科技型企业508家、高新技术企业148家、专精特新企业86家、独角兽和瞪羚企业12家,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正在集聚成势。
▲4月23日,西部(重庆)科学城,鸟瞰科学谷数智科创园。首席记者 龙帆 摄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科学城高新区将加快建设“六区一高地”,持续营造一流创新生态,高效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大力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整体跃升。
如今,地处“城市绿心”寨山坪山麓的科学谷,入驻企业和科研机构越来越多。当科学城的发展愿景正在加快变为实景,李德胜也带领着企业,持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立足西南、辐射全国、拓展海外的业务版图,正在徐徐展开……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