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调查|《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施行 各年龄段心理健康受关注
2025-03-01 20:25
3月1日起,《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正式施行,专门设立章节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事实上,记者走访发现,不仅仅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亟待关注,中老年人群体的“烦恼”更不可忽视。
78岁的王君已断断续续在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二科住院2年多,从很久以前,她就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心情持续低落。
“和她说话也不理我,有时一天都不说一句话,吃得越来越少,一顿饭连4个饺子都吃不完。”王君的老伴说,王君在退休前是厂里的宣传骨干,每次遇到大型活动,她都要绞尽脑汁写策划。她也是厂里的文娱积极分子,歌唱得好,舞也跳得好,还自学了指挥。
退休后,王君依然活跃。2016年,她因跳舞导致半月板损伤,患上了滑膜炎,自那以后,她就没再跳舞了,话也渐渐少了。后来,王君开始睡不着觉,起初是凌晨一两点才能睡着,后来是三四点,接着是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我也去看过医生,开了安眠药,但也没啥效果。”王君说,当时,她真的觉得痛不欲生,有一次,趁老伴出门买菜,差点从22楼跳了下来,还好被邻居及时制止。
后来,王君被诊断为抑郁症。可回到家,王君并未规范服药,睡眠依然不好,除了心情差外,她开始觉得肚子疼、手疼、脚疼,家人带她到医院看病,消化科、骨科、康复科,大大小小的检查都做了,都显示正常。无奈下,家人将王君送到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经诊断,王君的抑郁症已出现躯体化症状。
“老年人其实比其他群体更容易抑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二科主任赵新民说,据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的数据,全球估计有3.8%的人口患有抑郁症,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5.7%。
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抑郁容易出现“躯体化”症状。年轻人可能会直接说“我心情不好”,老年人往往通过身体不适表现情绪问题,比如“胃疼”“忽冷忽热”等,而这些不适常常查不到明确病因。导致老年人抑郁症的因素主要有丧偶、躯体疾病逐渐增多、成为空巢老人等。
赵新民特别提到,现在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以前是大家庭,几代人住在一起,彼此交流多,老年人抑郁的可能性很小。现代家庭规模缩小,很多老年人一个月都没人和他说话,这种长期的孤独感容易导致抑郁。
“对不起,他不是故意的。”2月26日上午,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门诊候诊区,7岁儿子阳阳突然向身边的一位陌生人吐口水,母亲林文急忙尴尬地向对方道歉。
这样的情形,林文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了。“他没有片刻的安分!”林文说,阳阳从小就坐不住,起初大家都认为他只是活泼顽皮,“比如,他会突然两手一撑,直接跳上桌,你刚把他拉下来,他又跳了上去。”林文说。
进入幼儿园后,老师发现阳阳有点不对劲——没有规则意识,与人交流的方式也很特别,比如这段时间他喜欢看动画片《萌鸡小队》,他就会反复、机械地和其他小朋友说“萌鸡小队”这4个字。更让林文焦虑的是,孩子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成绩加在一起才100多分。
林文带他来到儿童青少年门诊,经过系列检查、评估,阳阳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患自闭症谱系障碍。
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主任王敏建说,近年来,他接诊较多的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俗称多动症,有些孩子还会共患自闭症谱系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医学上属于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和环境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或冲动行为,孩子容易管不住自己,小动作多,上课容易走神,丢三落四,写作业费劲,成绩与实际认知功能发育水平不相称。“也就是说,孩子是病了,他并不是故意的。”王敏建说,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开展专项心理行为训练或药物干预等。
据我国目前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6-16岁在校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约为6.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需要更多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王敏建说,不少老师和家长对此病症知之甚少,患病孩子常被误解为不听话、不爱学习,得不到长辈应有的理解与关爱,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及时治疗和身心健康。
“你打我干什么?”前不久,在朋友聚餐活动中,李伟突然一拳打到朋友脸上,而上一秒,他们还在称兄道弟。
李伟今年45岁,性格外向,最近工作不顺利、压力大,渐渐出现情绪低落,做什么都兴致不高,少言寡语。“起初,我怀疑他得了抑郁症,于是拉他到当地医院看病,确实被诊断为抑郁症。”李伟妻子阿琳说,可吃了一段时间药,效果并不大,病情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后来,妻子陪着李伟来到重医附一院精神科就诊。李伟和妻子回忆,在出现情绪低落之前有一段时间,他整天看起来都特别开心,大把花钱,轻率投资,连续一周天天请人吃饭,朋友们也只是觉得他豪爽大方。可突然有一天,明明喝得正高兴,有人说了一句不称他心的话,就出现了上文开头那一幕。
医生最终判断李伟是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据介绍,这类患者可以表现为截然相反的两种情绪状态,某些时期,患者看起来和抑郁症高度相似,但在某些时期,患者又可能会表现出超乎平常的兴奋愉悦。有些人甚至在一天内就可以出现不同情绪状态的多次转换,早上还莫名兴高采烈,下午又陷入莫名沮丧,甚至可能会有轻生行为。
“双相情感障碍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多数在青春期发病,也有部分在成年后发病。”重医附一院精神科副主任罗庆华说,近年来,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中年人群承担着工作和家庭的重任,在遭遇逆境、精神创伤时容易罹患精神障碍,比如抑郁障碍、焦虑、双相情感障碍、进食障碍等。
据首次全国成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焦虑障碍和双相障碍分别为7.6%和0.6%。
但值得注意的是,多数精神障碍患者没接受过规范治疗,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足,忽略了自己的情绪和自我关怀;另一方面,不少人对精神障碍有病耻感,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也有精神科医生常被误解、不受信任的问题。
(文中除医生外,其他人皆为化名)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