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体育饭圈化为何屡禁不绝?
2024-06-28 07:39
巴黎奥运会即将来临之际,一系列打击体育饭圈化的新闻颇引人关注:
从4月23日起,多家互联网平台开展为期3个月的体育饭圈生态治理专项行动。5月15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开表态,体育不应该,也不允许成为畸形饭圈文化继续滋生的“引线”和“温床”。前不久,央视网再次发布数千字长文,揭秘饭圈文化是如何侵蚀体育界的。
一方面,饭圈文化声势渐大,有“万物皆可饭圈化”之势;另一方面,畸形的饭圈文化不断渗透进除娱乐圈之外的其他行业,让天下“苦饭圈久矣”。
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饭圈不会消亡。如何正确引导饭圈文化的走向,厘清饭圈文化的边界,是必须直面的一道长期考题。
▲失控互撕。朱慧卿 作/新华社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体育饭圈化同样如此。
尴尬的现实却是,体育饭圈化歪风愈吹愈烈,某些粉丝不断做出过界、越界,甚至是违规违法的行为,体育饭圈化正朝着“毒瘤”的方向生长。
“毒”在对体育运动员和体育事业的干扰、破坏。对体育明星进行“神化”,偏执地进行偶像崇拜是体育饭圈化的一大特点。“没有XXX,谁会关注XXX(体育项目)”“XXX凭一己之力赢得了比赛”等口号,是他们“造神”的经典话术。而由此衍生出的网络暴力、运动员隐私泄露等问题,更是触目惊心。
今年5月,陈梦凭借在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大满贯赛沙特站的出色表现,在最后时刻积分反超王曼昱,成功获得了奥运单打的资格。然而,网络上却出现了质疑陈梦的声音,部分球迷将不满情绪转化为了极端行为,在社交媒体上肆意对陈梦进行谩骂和骚扰。
“毒”在对年轻一代,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行为带偏。在无序追星的过程中,追星行为难免会受到外界裹挟,变得疯狂和不可控。加之近年来,体育粉丝的年龄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体育饭圈化很容易造成青少年认知上的偏差,严重误导他们人生价值观的建构。
2023年全国跳水锦标赛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中,陈芋汐夺冠,全红婵获得亚军。一场再正常不过的比赛,却引发了两位运动员各自粉丝之间的激烈骂战,严重影响了体育圈内部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毒”在对社会整体风气的肆意侵蚀。可以说,体育饭圈化的核心之一是泛娱乐化。在“娱乐至死”的风气下,粉丝们纷纷使出“组CP”“争番位”“比流量”等手段,让运动员的颜值、身材、着装、恋情等花边新闻堂而皇之地代替了体育竞赛本身。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对运动员的诋毁和攻击,其一旦形成话题,就很可能被放大为社会戾气。
▲广东海印队选手全红婵(左)和上海队选手陈芋汐在全国跳水锦标赛女子10米台决赛后谈笑风生。记者 肖艺九 摄/新华社
屡次重拳出击,多次专项治理,既反映出国家层面对整治体育饭圈化的坚定决心,也揭示出一个事实:要根绝体育饭圈化,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体育饭圈化乱象频出,却难以斩草除根,还时常流露出外溢趋势。表面上看,要整治的似乎只是不理智粉丝的个人行为。但深究下去,幕后也不乏众多各怀鬼胎的“搅局者”,试图在这波流量潮中分一杯羹。
有“黑手”助推,某些资本力量入场搅局。体育饭圈化催生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粉丝经济,其背后有一条错综复杂的饭圈灰色产业链。
这条产业链通过“代拍”、卖“周边”等形式牟利,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还会雇用“水军”在舆论场上制造矛盾、撕裂共识,在不同群体的骂战声中赚取流量、收割粉丝。
有平台拱火,部分平台在流量面前难以“袖手旁观”。新兴传播媒介的不断出现,为体育饭圈化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某些网站平台、社交媒体做好了“两手准备”:一边别有用心地持续推流争议话题,博取流量;一边又响应国家号召,对违规内容来一场运动式治理——如此往复,陷入难解的“死循环”中。
诚然,平台治理有其现实难度。无论是机器拦截,还是人工审核,都难以及时高效地处理海量的信息。但若平台人前人后“两张皮”,利用算法和数据模型对体育饭圈化内容进行推送,就应该受到处理。
有“匿名心态”作祟,情绪宣泄的需求一直存在。尽管近年来互联网实名制已逐步普及,但认证、倒查机制仍有所欠缺,粉丝们仍可隐藏于“网络帷幕”之后宣泄情绪,做出恶语相向等行为的成本太低。因而,互撕谩骂、恶意诋毁、凭空造谣、刷量控评等时有发生。
我们既要看到这些负面情绪之于运动员和体育赛事本身的消极影响,更要重视它背后表露出的社会情绪。比起一味地“堵”,“疏”反而更显重要。
▲逃离饭圈之争。徐骏 作/新华社
平心而论,体育饭圈化并非只有恶的一面。一些竞技能力出众、个人魅力突出、颜值较高的运动员,成为粉丝们追逐热捧的对象,“偶像效应”本身无可厚非。
另外,真人粉丝的大量涌入,也带动了体育赛事的火爆,对运动员的多元化发展、体育事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面对无序,甚至已经出现失控迹象的体育饭圈化,保持高压态势是必要之举。政府部门在当好“把关人”的前提下,如何做细、做实监管整治,不让体育饭圈化治理“按下葫芦浮起瓢”,值得进一步优化“战术”、细化“打法”。
比如,商业资本的行为如何规范?站在宏观层面,喊出“恪守商业价值底线”很轻松。但更要从现实层面约束、规范商业资本的行为,让它们在面对巨量的粉丝经济时,有所为、有所不为。除了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管,资本本身也应摒弃“赚快钱”的思维,积极探索与粉丝经济相匹配的健康商业模式。
又如,社交平台的责任如何压实?社交平台要破除“唯数据论”“唯流量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其获得长久生命力的核心要义。在做好平台生态把控的同时,也应不断完善内容审查、追查、回查等机制,畅通意见反馈渠道,坚决不做极端言行的“传声筒”。
再如,个人的价值观如何正确树立?说到底,体育饭圈化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逻辑。特别是对于尚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而言,更需要提升自己的网络媒介素养,培养自我思考的能力,保持清醒,在喜爱之外保持尊重和克制,不被饭圈盲目裹挟。
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断补齐治理的短板,不断增强抗风险的能力,“不可遏制”终将回到“可控”的轨道之上。
还线上线下一个风朗气清。体育饭圈化,当休矣!
(重庆瞭望 万德福)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