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位“老外”讲中文台词,张国立导演话剧《肖申克的救赎》来渝上演
5月11日,11位来自全球8个国家的外国演员来到重庆大剧院,用流利的中文,将《肖申克的救赎》这个世界级IP,以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重庆观众眼前。
▲演出现场。记者 杨潇 摄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198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被誉为“史上最完美的影片之一”,因出色诠释自由与希望、成长与救赎,成为一代又一代观众的至爱。这部话剧同样改编自这部经典小说。
对于该剧中文版话剧的创排,电影版安迪扮演者蒂姆·罗宾斯曾表达了高度赞赏: “我知道《肖申克的救赎》对不同国家几代人都产生了影响,国立导演把这部戏搬上中国的舞台,呈现给更多中国观众看,我感到备受鼓舞。”
▲在安迪的争取下,大家在肖申克监狱的天台上喝到了啤酒。记者 杨潇 摄
正如蒂姆·罗宾斯所说,《肖申克的救赎》中文版话剧开创性地采用了全外国演员、全中文对白的形式,聚集了来自 8 个国家的 11 位演员,堪称话剧界的一大创新之举。这些外国演员在中国生活多年,深入学习了汉语,许多人已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们在舞台上以地道的中文发音诠释台词,成为这部话剧演出的一大亮点。
▲剧中,蝴蝶代表着安迪对自由的渴望。记者 杨潇 摄
那么这部剧的亮点是否只有“老外说中文”?当然不是。该剧主演大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绝不是卖老外用中文演话剧的概念,我们是用心排出了一个高水平的精品话剧。”如大山所说,这部剧的舞美、灯光、音乐,可谓处处彰显用心。
▲狱中图书馆内,安迪劝说同伴认真复习考试。记者 杨潇 摄
首先是用心的灯光。舞台上,一束聚焦的光束始终洒落在象征无尽绝望的肖申克监狱之中,仿佛为安迪与犯人们心中的“希望”点亮了一盏明灯,同时也巧妙地凸显了该剧“于至黑暗处不忘光明”的深刻主题。
▲一开始,肖申克监狱的环境阴暗、压抑。记者 杨潇 摄
音乐方面同样精彩纷呈。负责为《肖申克的救赎》中文版创作音乐的莫灵风,不仅是一位热爱中国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还在剧中饰演了鲁斯特一角。这种双重身份的叠加,使他能够更深入地与导演探讨戏剧节奏,更精准地把握人物情感变化,从而创作出更加贴合剧情、触动人心的音乐作品。
▲大伙儿在肖申克监狱里劳动。记者 杨潇 摄
在剧情设计上,导演张国立巧妙地抓住了瑞德和安迪之间建立信任与友谊的线索,使得这部话剧更能引起国人的情感共鸣。无论是场景布置还是演员表演,都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两人在绝境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人性光辉。
▲同伴出狱后却传来死讯,送回了一个皮箱的遗物。记者 杨潇 摄
除此之外,该剧的台词设计也充满了巧思。融入了许多东方元素的台词设计,既幽默风趣又富有哲理,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是恰到好处的中文俗语歇后语,还是地道的北京腔对白,都让中国观众得以在母语环境中深切感受“希望的力量”。
▲演出现场,观众反应热烈。记者 杨潇 摄
演出现场,当剧场灯光逐渐暗淡,舞台上的铁丝网幕缓缓升起,一个阴暗、压抑的肖申克监狱便映入眼帘,巨大的牢笼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但随着剧情的推进,安迪的到来为这座黑暗的监狱带来了希望的火种——牢房的数量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洗衣房里升腾的水汽、随风飘动的干净床单以及洒落在屋顶的温暖阳光……安迪的到来赋予了这座监狱新的生命力,正如小说原副标题所揭示的那样——春天的希望。
▲瑞德出狱,与同伴挥手告别。记者杨潇摄
随着剧情逐层揭示,演员们不仅以流利的中文传递出角色的情感,还通过卓越的演技,将角色内心的冲突与成长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舞台上演绎出人性的纷繁复杂与璀璨光辉,使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体会到生命的真谛。同时,剧中加入了“可以噻”等“重庆限定”台词,让观众忍俊不禁。落幕后五分钟,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仍不绝于耳。
▲重获自由的二人在海边喝酒庆祝。记者 杨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