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全国两会精神|重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再添“天眼”
2025-03-13 20:18
2025年全国两会已经胜利闭幕,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
新征程上须有新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全市上下将凝心聚力,扛起新使命、贡献新力量。今日起,本报推出“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字当头 唯实争先”专栏,讲述重庆广大干部群众踔厉奋发、真抓实干的积极作为,展现巴渝大地上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图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道重要防线。3月12日,重庆“上新”气象研究领域的重点实验室,聚焦有“天眼”之称的卫星遥感技术,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为重庆及更广泛区域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气象支持。
为何落地重庆?
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3月13日,重庆市气象局,在气象领域工作者饱含期待的眼神中,卫星遥感数字化应用创新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亮相。
这一重点实验室为何落地重庆?
▲3月13日,卫星遥感数字化应用创新重点实验室在重庆正式揭牌亮相。
重庆市气象局供图重庆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顾建峰介绍,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核心枢纽,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过境洪水频发、城市内涝多生、危岩地灾形势复杂,对精准的气象服务和灾害监测有着迫切需求。基于此,近年来,我市在卫星遥感数据处理、质量控制、时空融合等领域力求突破性进展,将气象观测网络、“数智气象”积极融入数字重庆建设,有效服务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扎根于这样的“沃土”,卫星遥感数字化应用创新重点实验室应运而生,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应用场景创新等方面拔节生长,成为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引擎。
中国遥感委员会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顾行发表示,随着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蓬勃发展,遥感卫星、导航通信等空天信息数据的作用显著增强,实验室的设立,可提供科技创新的源泉和成果,为重庆参与空天技术设施的建设提供很好的组织体系,助推重庆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
汇集哪些力量?
知名专家提供一流学术指导
卫星遥感数字化应用创新重点实验室由重庆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共建,是继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致灾降水数值模式与人工智能融合预报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落地重庆之后的第三个重点实验室,是西部(重庆)科学城气象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实验室集结了顶尖团队与优质资源。据介绍,实验室本届学术委员会由中国遥感委员会主席、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杨军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成员由来自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南大学等部门和研究机构的13名知名专家组成,研究方向涵盖卫星载荷、对地观测、定量遥感、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高水平、高规格、多领域的专家队伍能为实验室发展提供一流的学术指导。
强大的智力支持和资源整合,将共同推动实验室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具体干些什么?
围绕5大领域展开技术攻关
香港大学教授、实验室主任周宇宇介绍,实验室将围绕5大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聚焦卫星遥感数据智能处理,开展卫星产品真实性检验、多源卫星数据与气象数据时空融合、降尺度技术研究。
二是赋能交通数字化服务,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技术研究,重点关注极端天气事件对交通的影响。
三是开展大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特别是地质灾害、洪水、干旱、森林火灾等灾害事件的监测及快速评估。
四是聚焦农业遥感应用示范,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风险预估,特别是极端天气背景下作物灾损评估与产量预报,融入农业、能源等气象敏感行业和保险、期货等金融行业需求,提供气象风险管理和服务。
五是在气候变化方面,开展高价值生态气象产品研发,如植被生态质量、生态气象灾变预警等,为重庆市及更广泛区域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气象支持。
未来,实验室将持续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贯通产学研用链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聚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重庆辨识度的遥感应用创新高地标志性成果,服务防灾减灾需求,不断提升卫星遥感数字化应用水平,满足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对于气象灾害精准防御的迫切需求。同时,实验室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探索前沿领域,积极参与全球气象事业,共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重庆方案”。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