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侃车|坐山城观合资新局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共创”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白麟

2025-06-20 19:56

近日,全球汽车巨头丰田宣布,将其在华车型的开发决策权由日本总部正式移交至中国本土团队,在汽车产业界激起千层浪。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权力下放,背后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刻演变。

很多人认为,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浪潮之巅,中国市场已从昔日的追随者,步入了定义未来、引领全球的“主场”时代。从山城重庆的视角观察,这一变革尤为真切。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镇,重庆见证了合资车企从辉煌到承压,再到如今奋力转型的完整周期。丰田此举,也是众多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严峻挑战、挣扎求存、继而寻求“破局点”的缩影。

从“市场换技术”的1.0时代,向“技术换市场、共创赢未来”的2.0时代,合资模式在进行范式的逆转。

合资车企的“中年危机”

回望过去数十年,合资模式无疑是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关键一环。以“市场换技术”为核心的合资1.0模式,引进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全球供应链,为中国培育了相对完整的汽车产业基础。

长安福特为这段历史打下鲜明注脚。从整车厂到发动机厂,再到投资变速箱工厂,重庆一度成为福特汽车在密歇根以外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至今仍为业界津津乐道。

然而,时移世易。当中国汽车产销量占据全球超30%份额,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时,游戏规则已然改变。合资品牌赖以生存的燃油车优势,正被快速迭代的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侵蚀。市场份额的结构性萎缩已成为普遍现象,中国品牌的占有率已攀升至近60%。

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

首先是新能源转型滞后。相较于本土品牌的果敢与迅速,多数合资企业反应迟缓,其新能源产品在投放速度、智能化水平和成本控制上普遍落后。

其次是决策机制僵化。海外总部对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理解不足,过长的决策链条使其难以快速响应中国消费者对极致智能体验的渴求。

第三是本土化深度不足。过去“加长轴距、调整配色”等“换汤不换药”的表面创新,在智能电动时代已力不从心。

最后是竞争维度的剧变。造车新势力将互联网思维注入汽车,将产品重新定义为“第三空间”,彻底改变了竞争赛道。

北京现代曾是合资浪潮中的佼佼者,其重庆工厂也曾是其产能版图的重要一环。但随着市场份额快速萎缩,产能严重过剩,最终不得不折价出售重庆工厂以求自保。合资车企若不能跟上时代步伐,其昔日“规模性”优势便会迅速转化为发展“惯性”乃至“包袱”的沉痛教训。

从“单向导入”到“全球共创”

“面壁人”——这是长安马自达给自己的新定义,意在率先探索合资企业新能源转型之路。这一略带悲壮色彩的定位,也道出了合资车企对目前局面的清醒认知与破局决心。

有人注意到,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向正在发生。其核心,是从“在中国,为中国”到“在中国,为世界”的格局提升。

在前不久的中国重庆汽车论坛上,法雷奥中国区高管将中国称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健身中心”,直言“在中国健身能够更高更快更好,能够在其他市场夺得前面的名次”。这一比喻精准地描绘了中国市场的新角色:它不再仅仅是一个销售市场,而是全球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和“试金石”。

这一战略转向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研发决策权的本土化下放。丰田设立“中国首席工程师(RCE)制度”,将研发决策权从日本总部转移至中国。广汽丰田也已从“全球技术导入者”转变为“中国自研先导者”。在重庆,长安福特于2019年成立研究院,旨在深度融合福特DNA与中国设计美学,实现“中国速度、中国设计、中国智造”,这正是本土化研发的先行探索。

二是从“合资制造”到“合资定义产品”。新合资模式(2.0)的本质是“共创”。长安马自达率先提出“合资定义产品”,其在南京生产的新能源车EZ-6,在开发之初就融合了中、日、德三方研发力量,并已出口欧洲,成为中国市场上第一个拿到欧盟整车通行证的合资品牌。这标志着合资企业已从被动的技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技术输出者和创新策源地。

三是构建开放共赢的“中国朋友圈”。合资企业意识到,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在智能化赛道上竞争。于是,有丰田与腾讯、华为、小米合作,搭载鸿蒙座舱与华为电驱;有大众牵手小鹏;长安马自达则与宁德时代、宝钢深度绑定。这种超越传统零部件采购的深度融合,或许能构建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

镜鉴与共生:中国车企的必修课

合资车企的奋力转型,对高歌猛进的中国自主品牌而言,既是压力,更是宝贵的镜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合资品牌虽暂时承压,但其百年积淀的深厚底蕴仍不容小觑。

首先,要学习其对造车本质的坚守。一位业内专家在重庆的论坛上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安全是最基本的底线。在市场狂飙突进、技术日新月异之时,自主品牌更应学习外资品牌对品质、安全、可靠性的严苛标准与体系化能力,这正是穿越周期、行稳致远的基石。

其次,要借鉴其全球化运营的经验。合资企业的全球视野、健全的研发体系、品牌管理能力以及对不同市场法规的适应能力,都是自主品牌“出海”之路上的宝贵财富。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自主品牌与合资车企并非零和博弈的对手,而是同一生态圈内的“伙伴”。中国强大的新能源供应链,既能赋能自主品牌,也能“孵化”出优秀的合资新能源品牌。长安马自达与宝钢合作研究“绿钢”以满足欧洲碳排放要求,这便是中国供应链通过合资品牌走向全球的例证。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竞合关系,将共同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韧性和全球竞争力。

展望未来,成功转型的合资车企还将在中国汽车产业生态中扮演全新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将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韧性供应链”的重要一环。通过在中国的深度本地化,合资企业不仅能满足中国市场,更能利用中国高效且有成本优势的供应链,反哺其全球业务,成为母公司全球布局中的重要“备份”和“优化点”。

它们也将从“市场适应者”演变为“规则制定者”之一。随着“中国自研”的深化,合资企业在中国积累的技术、模式和标准,将越来越多地反哺到全球市场。宝马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驾控超级大脑”技术未来将搭载于德国生产的车型上,这便是中国创新反哺全球的绝佳例证。未来,源自中国的创新将通过合资企业这一桥梁,影响甚至参与制定全球汽车产业的新标准。

合资车企转型大潮,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大到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再到“融进去”的必然结果。这既是合资车企的“求生之战”,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实力与自信的体现。

立于两江之畔,放眼全球风云,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这场深刻的变革与洗礼,合资车企不仅能在中国市场找到新的增长曲线,更将与中国自主品牌一道,共同推动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汽车创新策源地,共同谱写世界汽车工业的崭新篇章。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陈钧 主编:曾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