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一线蹲点|一个“亻厓”(ái)字道尽客家魂 七旬退休教师专程赶回荣昌向记者讲述客家话
2025-06-27 17:35
蹲点点位:荣昌区盘龙镇
蹲点记者:彭瑜、刘冲
1
“记者,我回荣昌与你们交流盘龙客家话!”6月25日上午9点19分,一条带着急切乡音的微信好友申请,突然出现在重庆日报记者的手机上。
发信人是位素未谋面的老人——76岁的退休教师李恭方,如今家住九龙坡,老家在荣昌盘龙镇。
“我是盘龙客家人,看到你们的报道,坐不住了!”刚通过验证,李老的声音就透过文字传来。他自称做了些关于客家文化与成渝文旅发展的调研,“你们没离开荣昌,我过来交流!”
记者担心他年事已高,提议返城拜访,老人却很执着:“票买好了,下午就到!”
话音未落,一份题为《数字技术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移民文化遗产融合传承研究》的发言稿已传到记者手机。
下午3点不到,信息再至:“已到荣昌!”此时,记者一行尚在盘龙镇的客家村落里穿行。
直到傍晚5时许,在荣昌城区一间简朴的会客室,记者见到了这位风尘仆仆的老人。
▲退休教师李恭方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彭瑜 摄
“辛苦了!辛苦了!”门刚推开,一道身影迅捷起身,一双有力的手紧紧握住记者的手。步伐矫健,声如洪钟,丝毫不见古稀之年的迟缓。
李老脚蹬运动鞋,身穿一件特别的运动T恤——胸前印着“重庆荣昌客家商会”,背后一行字却引人注目:记者只认得“系客家人”,而最前面那个由“亻”与“厓”组成的奇特字符,难倒了在场所有人,连手写输入法也“束手无策”。
“看,这就是客家人的魂!”李恭方眼中闪烁着自豪与郑重,“这个字念‘ái’(亻厓),是我们客家人创造的唯一汉字,就是‘我’的意思!”
他解释,字形寓意“一个人站在悬崖边上”,“先祖造这个字,就是要子孙后代时刻记住:客居他乡,如临深渊,须臾不可懈怠!要有危机感,更要敢拼敢闯!”
▲李恭方称,(亻厓)念“ái”,客家话就是“我”的意思,寓意一个人站在悬崖边上。先祖造这个字,就是要子孙后代时刻要有危机感。 记者 彭瑜 摄
李老继续动情讲述家族史:他的爷爷,一位挑着锅碗瓢盆走村串户的“包席馆”(流动宴席厨师),靠着这份辛劳,硬是供出了家族第一位大学生——考上重庆大学的父亲,彻底改写了家族的命运。李老则承继耕读传统,成为一名教师,儿子如今亦是重庆大学的教授。
“客家人,靠的就是这股‘立于悬崖’也要向上攀的劲儿!”他总结道,话语铿锵有力。
整整两个小时,从独特的盘龙客家方言词汇,到慎终追远的族谱文化,再到如何借力“双城记”激活客家文旅,李老侃侃而谈,激情不减。
夜深人静,他的热情仍未消退,又接连发来数篇关于客家文化的研究文章供记者参考。
更令人动容的是行动。26日清晨,当城市刚刚苏醒,李恭方老人已拖着行李箱,再次踏上了返回盘龙镇的班车。
“还得去找几位老伙计聊聊。”他的声音透着坚定,“家谱的事、老话儿的事,再不抓紧记下来,怕是真的要掉下‘悬崖’了……”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