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城周刊|“双圈”号角中的驻川办:破浪疾行的“前哨站”
▲驻川办主任李历带队赴成都齐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考察调研。受访者供图
成都市青羊区八宝街130号,是一栋外墙有些老旧、斑驳的小楼。这里地处蓉城最繁华之地,距离大名鼎鼎的天府广场只有两公里之遥,在周遭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映衬下,并不起眼。
这里是重庆市人民政府驻四川办事处(以下简称驻川办)所在地,早在上世纪70年代,她就已经设立并在此扎下了根。此后近半个世纪,驻川办的机构和职能历经数次调整,业务联系范围从四川一地扩大到云贵川陕藏五省(自治区),直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落子。
从岁月深处走来的驻川办,如何在“双圈”号角中奏响奋进乐章?4月23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近驻川办,一探究竟。
成渝双向奔赴,驻川办走向前台
1993年的一天,18岁的川妹子李铮经过招聘,成为了重庆市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驻川办前身)的一名打字员。第一天上班时,她围着这栋小楼转了又转,发现浅灰色外墙的侧面呈“山”字形,四根圆柱撑起挑高的门廊,她指尖抚过砖缝间的青苔,忽然觉得这建筑像极了川渝两地的关系——根脉相连,静默守望。
那时的驻川办,打字室的油墨香混着茉莉花茶的热气在走廊飘散。李铮坐在老式打字机前,听着回车键“咔嗒”作响,偶尔抬头望向窗外,八宝街的梧桐叶正懒洋洋地打着旋。
这栋小楼的前身,是1977年设立的“江津地区驻蓉办事处”。彼时江津地区下辖八县,与重庆同属四川盆地腹心,成渝铁路尽管已经通车20多年,但蜀道之难仍横亘在双城之间。驻川办的工作人员们带着江津的广柑、重庆的火锅底料,在成都搭建起两地沟通的桥梁。说是办事处,更像个温情的中转站:替老乡捎带家书,为赴蓉就医的山城百姓安排住宿,帮企业牵线搭桥——那些年的公文包里,装着的不只是政策文件,还有两地百姓剪不断的烟火羁绊。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千禧年之后。彼时的成渝交通线像根绷紧的麻绳,限速80公里/小时的K字头列车,需要在丘陵间晃荡6个多小时;硬座底下永远堆着晕车的旅客留下的塑料袋;从菜园坝长途汽车站到成都五桂桥的“凯斯鲍尔”大巴,车窗永远开着半截,柴油味混着叫卖声灌进车厢,盘山公路上的急弯能让最壮实的汉子脸色发白。“那时我们去重庆开会,得提前一天出发,晕车药是必备品。”驻川办副主任龚平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双城地图,指尖划过如今密如蛛网的高铁线,“现在300公里的距离,在当年却是实实在在的‘蜀道’。”
岁月轮转,李铮的宁静生活在临近退休时被打破。2020年1月3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中央首次对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给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法,像一声春雷,惊醒了小楼的时光。
川渝两地的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曾经的“联络站”变成“桥头堡”,驻川办必须在双城协同中挑起“前哨站”的重担。
李铮明白,她要忙起来了。
当好川渝协同发展“战略连接器”
新的形势赋予驻川办新的工作内涵。2021年5月,时年42岁的李历,成为了驻川办的新任“掌门人”。“我当时的想法是,怎样才能建设符合‘双圈’定位的驻外办事处。”他思索后,决定从最大限度提升为“双圈”建设的服务效能入手,构建适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的驻川办,“毕竟这本就是‘双圈’的题中之义,而我们作为‘前哨站’,也有着熟悉两地情况、联系广泛的优势,这也是我们体现办事处辨识度的地方。”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这需要协同川渝两地数以百计的党政部门、商会协会、企业团体,其涵盖面之广、工作量之大,都对仅有十几个人的驻川办提出了挑战。
2023年初,成都寒意正浓,易光伟的笔记本在台灯下泛着光。奉节县政府的“结亲”请求刚落地,他的笔尖已划过“柑橘产业”四个字。这位驻川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络服务处处长的笔记本里,记满了川渝两地的资源图谱,此刻正成为破局的“密码本”。
两地政府的初次对接并不顺利:“虽然我们的柑橘深加工技术成熟,但奉节脐橙的种植规模更大。”蒲江县有关负责人的顾虑写在脸上。易光伟没有急着递方案,而是带着双方走进成都农产品批发市场——货架上,外地脐橙与本地柑橘分区而置,价格区间泾渭分明。“我们是为了产业融合而来,而且成渝紧密合作更有利于向上争取政策和资源,大家‘同炒一盘菜,各上各的桌’……”他的话让两地企业代表眼里有了光。
2023年2月25日,奉节县与四川省蒲江县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柑橘产业联盟。有了这个平台,奉节脐橙的出渝入川便显得更加顺理成章。去年3月20日,奉节怀揣“奉上好品”一众宝贝,走进四川成都举行推介活动。当天就有5家奉节脐橙企业与5个新客户签订了采购协议,订单数量6800吨,达成金额2500万元。
在驻川办公室,整面墙的川渝地图上——九龙坡与新都、南川与都江堰、奉节与蒲江……每个联动合作的背后都是一场“破冰之旅”。近年来,驻川办促成川渝两地26个区(市、县)、省级渝籍商(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还与49个市级部门、区县建立了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协同开展政务交往、经贸交流活动1200余次。
“驻外办事处不仅仅是‘接待站’,更是‘战略连接器’。”李历指着地图上的结对城市,“当每个‘接点’都能激活两地资源,‘双圈’的协同效应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他看来,新时代的驻外机构,正从“上传下达、迎来送往”的传统角色,向“精准匹配供需、催化创新合作”的枢纽型平台转型——而这,正是应对“形势之变”的破题之道。
小楼里的“招商战队”
有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平台,还得有广阔的信息渠道,“毕竟在这个时代,信息就是生产力。”驻川办副主任张正华说,但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驻川办很难通过常规方式去收集信息。
2021年,随着重庆市第一批赴四川挂职干部工作队的到来,驻川办的信息网有了新突破口。“50名活跃在一线的队员,就相当于50名信息员。”带着这样的想法,李历给第一批挂职干部工作队领队去了电话,听筒里传来对方的笑声:“我们也正想找‘娘家’呢!”——“驻+挂”常态化合作机制就此诞生,挂职干部的工作日志成了驻川办的“活信息库”。
但信息筛选、研判、挖掘远比收集更难。在驻川办信息调研处处长周文彬的提议下,“驻+智库”的想法逐渐成形,即要把四川、重庆的智库机构拉进来,一起共建共享共用宝贵的信息资源库,为工作和项目研判装上“智慧引擎”。
更精密的协同在后方展开——驻川办还与重庆市级部门、区县、重点企业建立了广泛的“驻+渝”协同机制,以此及时掌握区县、行业需求。
随着“朋友圈”越来越广、“资源库”越来越大,招商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021年6月的一个下午,时任驻川办经济合作处处长王强正准备下班,桌上的手机突然响起。电话那头的“情报”让他感到兴奋:西安奇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东博士要来四川,为公司的硅基光晶圆项目找寻落地方。
挂断电话后,他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主任办公室:“他们掌握的技术,是我市‘芯屏器核网’产业集群的关键拼图……”李历话不多说,拿起电话就打给了市经信委的负责人,两人很快达成一致,第二天便动身前往西安。
“这一趟收获非常大。”王强说,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曾视察西安光机所,而西安奇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光子集成项目的产业化公司,光电子集成是光通信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来得太值了!”
项目洽谈过程中,当程东提到“希望落地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时,李历翻开笔记本,逐项列出重庆的晶圆制造基础、政策扶持清单,“我们不仅是招商,更是搭建产业生态。”这句话,让程东放下了最后一丝顾虑。
▲4月27日,由驻川办牵线落地光电子集成高端硅基晶圆制造中心项目,在巴南区正式封顶。受访者供图
2022年7月26日,市经信委、巴南区政府、西安奇芯公司三方签订光电子集成高端硅基晶圆项目投资协议,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1亿元,生产的光子集成晶圆将广泛应用于光传输、光传感、光计算等领域,为我国光通信产业突破国外垄断提供“重庆力量”。
招贤纳士,为我所用。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李国菠来了,他及团队研发的“克服超级细菌耐药”,有望填补重庆创新药空白;专注于工业互联网及工业软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成都软易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长安汽车携手了;从事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为主的不二初心(成都)科技服务公司也来了……如今,这些项目,正像小楼外的梧桐树,在双城沃土上扎根抽枝。
“我们的驻地虽在成都,但联系云贵川陕藏五省(自治区),工作半径较广。”李历说,近几年驻川办直接为重庆引来20多个高精尖项目,总投资额超过380亿元。他的笔记本标注着密密麻麻的行程:成都高新区的芯片论坛、贵阳的大数据对接会……而扉页上的文字更加醒目:“不是站在双城之外,而是长在融合之中。”
【记者手记】
在时光褶皱里触摸双城心跳
站在八宝街130号的门廊下,指尖触碰到外墙上斑驳的水痕,我忽然读懂了这栋小楼的隐喻——它不是被时代遗忘的旧物,而是一枚刻满年轮的活化石,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川渝两地相向而行的密码。
三十年光阴在李铮鬓角染霜的同时,也在驻川办的职能簿上写下巨变。当她笑说“现在连喝杯茶都要盯着手机看工作群”时,我忽然意识到,所谓国家战略的落地,从来不是宏观叙事的单向灌输,而是无数个“李铮们”放下手中的报纸,抓起招商资料奔向高铁站台的真实蜕变。
在驻川办的会议室,我见过那面贴满五省地图的墙,便笺纸上潦草的项目备注与精密的数据库系统并存。这些细节告诉我,所谓“桥头堡”的搭建,从来不是政策文件的生硬转化,而是像织网一般,用“同炒一盘菜”的智慧、用数十个扎实的调研报告,慢慢编织出的协同网络。
离开时暮色已深,小楼外的八宝街车水马龙。玻璃幕墙上的倒影里,老旧的砖墙与崭新的LED广告交相辉映,恰似驻川办此刻的角色:带着近半个世纪的联结基因,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重新锚定坐标。它让我想起李历说的那句话:“我们不是双城之间的传声筒,而是生长在融合地带的共生体。”
或许,这正是所有区域协同发展最动人的注脚:当政策红利化作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奋斗,当“前哨站”里的每一盏灯都为双城的未来而亮,那些曾经被认为“岁月静好”的存在,终将在时代的呼唤中绽放出超乎想象的能量。就像这栋外墙斑驳的小楼,当你走进它,触摸那些忙碌的身影与滚烫的故事,便会听见成渝大地共同跳动的强劲脉搏——那是比任何宏观数据都更鲜活的发展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