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重庆|
  • 理论|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
  • 文化|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乡村振兴看家乡 | 北碚胜天湖村的村歌民谣 歌唱好日子 温暖游子心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左黎韵
    时间:2024-02-10 07:30

    “我家住在胜天湖嘞,那里青山绿水清哟……”2月8日,北碚区金刀峡镇胜天湖村,十几座古民居围成的桃子坪文化广场前,首届胜天湖村村晚拉开序幕,第一书记唐虎怀抱木吉他,和大伙儿一起哼唱村歌民谣《我的家乡胜天湖》。

    唐虎是这首村歌的主创,驻村以来,他走村串户,与村民一次次交流中,了解胜天湖村的村情村貌,以此创作了村歌民谣,反映胜天湖村的变化。不久前,民谣正式推出,很快便在村里流行起来,许多村民都能哼上一段。

    村歌唱给游子听

    唐虎原是部队的文艺骨干,转业后进入北碚区商务委工作,去年初被选派到胜天湖村驻村。

    胜天湖村靠近金刀峡景区,过去,村里清一色的泥土房,交通闭塞制约了产业发展,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是典型的空壳村。看着大片农房闲置,只有老人、小孩留守村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何不写一首村歌,唤起游子的乡愁记忆,吸引他们回乡发展。”唐虎想到,以前在部队他就经常写歌,组织大家一起唱,增强凝聚力。他决定为胜天湖村创作一首歌曲,把村里的发展写进歌里,唱给远方的游子听。

    整整半年时间,唐虎走村入户,搜集民风民俗,记录乡村变迁,感受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朴的宅院前,60岁的王承厚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山上桃子坪的由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桃子坪家家户户都种桃树,每年春季桃花朵朵美不胜收,那是一年中最灿烂的时节;田坝里,王利贤将一麻袋刚摘的黄金梨扛上三轮车,满头银发的他说几年前就想扩大梨树规模,可自己老了,儿子又不肯回来帮忙,这事只能一拖再拖。

    “让年轻人留在农村,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唐虎将所见所闻所感都写进歌里,一句句歌词背后承载着乡愁。为了让更多游子听到这首歌,他还自掏腰包拍摄MV,发布在金刀峡镇文旅公众号上,当天就收获200多个点赞。

    唱出家乡新风貌

    “故乡的山呀,故乡的水哟,养育着我们慢慢长大……”寥寥几句,勾勒出游子对故乡的眷念,坐在前排的欧兴伟唱得很投入。

    欧兴伟是土生土长的胜天湖村人,过去,他们一家住在半山腰上的夯土平房里,墙上还有长长的裂痕。村里种地挣不了钱,他很早就外出打工,留下年迈的父母留守村庄。

    半个多月前,欧兴伟在朋友圈里刷到这首村歌的视频,眼前一亮:青山绿水间,一条条硬化路蜿蜒起伏,串联起果园、村居院落,眼前的村庄不再是记忆中凋敝的模样。三年没回家的欧兴伟拨通母亲电话,决定过年带老婆、孩子回老家看看。

    “我在他乡把你牵挂,日日夜夜都想回到你的怀抱呀……”晚会上,欧兴伟打着节拍,越唱越起劲。

    去年,胜天湖村实施人居环境改善,对辖区100多户村居民宅开展风貌改造,突出川东民居特色的同时,实施“改危房、改院坝、改入户路、改厨、改厕、改圈”等项目,采取“政府配套、农户自筹”模式,让过去“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政府补助7万多元,我们自筹不到两万就住上了两楼一底的砖墙房。”欧兴伟的老房子被纳入改造范围,他赶在春节前完成了室内装饰,一家三代热热闹闹地搬进新房。

    “村里的变化实在太大,让我对家乡发展充满希望。”欧兴伟告诉记者,回乡这几天,他每天带着老婆孩子在村里逛,手机里全是家乡的新风貌。

    新年更有新期待

    “梨花开了,桃花朵朵,桃子坪里,袅袅炊烟……”歌声划过静谧的村庄,冬春之交,满山梨树参差错落,一簇簇花蕾缀满枝头,就像散落田间的珍珠。

    “今年,我们要把村里的旅游发展起来,建立起一二三产融合产业链。”

    “还应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户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借着“村晚”的举办,胜天湖村将返乡村民召集起来,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村支书欧英告诉记者,镇里正在对偏岩古镇提档升级,这是重庆唯一一个水上古镇,计划将于今年五一节前开街,届时偏岩古镇将融入更多文商旅业态,包括古镇白糕、唐门彩扎、一水排骨等。

    古镇旅游将带动金刀峡持续涨粉,胜天湖村瞅准商机,从去年开始便以村集体入股的形式,引入农业公司打造了元门清溪民宿,每逢周末节假日,民宿几乎天天爆满,不仅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稳定就业,村集体还获得10多万元分红,摆脱了“空壳村”的帽子。

    如今,农文旅已成为胜天湖村的支柱产业。新的一年,村里将探索与偏岩古镇的联合运营模式,将古镇IP与胜天湖旅游相融合,依托胜天湖、黑水滩河等自然资源,发展研学写生、手工体验等新业态,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共建和美乡村。

    编辑:肖福燕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