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热线|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以绣花功夫建设山地特色生态之城⑥ | 江津白沙长江大桥建设为鱼儿让道
    重庆日报 彭瑜
    时间:2023-09-22 08:08:17

    “砍掉”两个桥墩后的江津白沙长江大桥。(受访者供图)

    桥上,道路平坦宽阔,来往车辆疾驰而过;桥下,江面波涛滚滚,成群结队的鱼儿欢快遨游……

    “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画!”9月15日,站在江津白沙长江大桥边,面对眼前的画面,记者不禁感叹。重庆津沙长江大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津沙公司)负责人李明亮告诉记者,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必须做到科学设计、严谨施工,“我们‘砍掉’了两个桥墩、放弃了传统爆破。”

    设计:“砍掉”两个桥墩

    白沙长江大桥位于江津区白沙镇,距离江津城区30公里,是连通津北和津西片区的重要过江通道。

    “大桥跨江段是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津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这里重点保护物种达68种,是珍稀特有鱼类以及大鲵、水獭等物种的重要生存环境、洄游通道,也是三峡库区主要鱼类早期资源补充通道,桥位附近还分布有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白沙长江大桥初步设计方案是跨径590米的悬索桥,共计15个桥墩,其中东岸引桥有两个桥墩正好位于长江中。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提出,要科学评估涉水新建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刘建虎的研究领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保护。在白沙长江大桥的建设中,他的团队负责编制《江津区白沙长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专题评价报告》。

    团队调查发现,两个引桥桥墩位于保护区岸线以内,且其中一个桥墩位于较低的河床,涉水时间相对较长,桥墩所在的河滩植被丰富,是汛期鱼类的索饵场,大桥建设会对保护区的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产生影响。团队建议,可适当增加引桥跨度、减少桥墩数量,减轻对保护区河床形态及水生生态的影响。

    多次论证后,白沙长江大桥设计方案最终为鱼儿让了路,撤销了原有东岸两个引桥桥墩,跨度由60米调整为180米,仅保留了位于鱼缝坝整体岩石上的主桥塔,设计、施工难度均增大,工程造价也更高。

    施工:摒弃传统爆破开挖

    2018年6月28日,白沙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建设。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环境,不只体现在大桥的设计上,也体现在大桥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

    “为降低施工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项目邀请专业公司作了环保专业规划。”李明亮介绍,在锚碇的基坑开挖时,为控制施工噪声和振动,项目摒弃了传统的爆破开挖,选择了更减震降噪的机械组合开挖法。

    特别是西岸的施工,里面是隧道,事关成渝铁路安全;外边是高边坡,涉及水环境安全。为防止开挖的石头掉入江中,施工方用船将石头从江面运出去,工期因此由2个月延长到了4个月。

    在主桥塔上施工时,承建方专门设置了施工操作平台,周围用屏网兜住施工时产生的垃圾、渣块,并定期清理;为防止焊接产生的焊渣掉入江中,消防安全工程师每天都要监督清理。

    主塔钢架梁涂装,如果采取喷涂只需要15天,但油漆很有可能滴入江水里造成污染,施工方就采取人工刷涂,并在周边设置围栏,足足用了30天。

    “工程排水采用雨、污水分流,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津沙公司工作人员李磊介绍,过江桥部分将桥梁排水立管所转输的桥面排水,通过沿桥两侧地面布置的纵向排水管,收集至大桥两侧设置的事故排放池,处理后再排入长江。

    除此之外,工地周围还做了截排水沟,对裸露场地进行草皮和绿网覆盖,在施工现场入口设置了智能洗车机和洗车池,在路口位置设置雾炮机进行降尘。

    效果:是民生桥也是生态桥

    2022年6月24日,总投资14.8亿元的白沙长江大桥通过竣工验收。

    大桥全长3160米,桥宽为34米,双向六车道,通车后有效缓解两岸20多万群众出行难题,缩短了长江南北物资运输的距离,还排除了渡口安全隐患,建设过程中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珍稀特有鱼类生存环境的破坏。

    在距离白沙长江大桥不远处的油溪镇鼎锅浩水域,记者看到,一排排编织整齐的人工鱼巢漂浮在江面上,鱼巢下方的水草中,刚刚孵化的小鱼呈米粒大小,在水中游弋。

    科学的设计、严谨的施工,对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区鱼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江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在赵家中坝、鼎锅浩等10个产卵场建设人工鱼巢7.8万余平方米,给长江鱼儿营造了安全舒适的“港湾”。可以说,江津白沙长江大桥既是一座民生桥,也是一座生态桥。

    编辑:李平 | 校对:肖福燕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