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以生态治理撬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

    重庆日报 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 编辑:戴晓涵

    POST TIME:2022-05-12 05:46:08

    ▲2022年2月26日,两江新区邢家桥社区,居民和志愿者一起参与“亲邻自然”生态花园共建计划,打造自己心中的社区花园。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蕴含的历史性、文化性、社群性要求,决定其必须跨出专业边界,从群众需求出发回归生活现场,回归自然生态,融合创新,实现和谐共生。近年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围绕促进重庆市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并转化为行动自觉、加速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促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共识,与市级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了多项切实有力的宣传教育和实践行动。

    “亲邻自然”生态花园共建计划是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与市绿委会、市林业局、团市委等联合主办的综合创新项目。该项目以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和忠县磨子乡竹山村作为一期试点,以公益性社会组织为核心工作团队,志愿者网络为平台,生态花园建设为实践路径,整合生态、艺术、公益、社会治理等领域的跨界资源,通过实地调研、居民座谈、志愿者组织培育等方式,将永续生态和参与式艺术的现场拉近到群众家门口,并与社会善治紧密结合,开启“生态治理”撬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全新实践。重庆市复归文化艺术研究院,以艺术学、设计学、生态学、建筑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多学科多专业跨界实践为支撑,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以“亲邻自然”生态花园共建计划和“亲邻自然”社区百姓摄影计划,进入多个微观城乡社区现场,开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下的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复归实践行动。

    共享美好,共生价值:艺术为塑造社区共同体价值铺设有效路径

    曾途

    艺术参与社区治理,是以共建“美”为抓手共享“好”。社区治理涉及家庭和美共生、社区和睦共情、国家和合共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艺术参与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应从激励个人创造美好出发,共情邻里社群、共商共生之好、共建自然生态、共享共同之美。城市更新不能是空间上的连根拔起,更不能是精神上的涂脂抹粉。社区是历史家园,应在传承中创新。发现沪汉社区的生命基因是解决其更新的根本,而答案就在社区人心里。

    沪汉社区的原住居民来自抗战时期的上海、武汉,这些工业家庭为了家国延续,举家迁移扎根重庆。他们将汉阳铁厂这一重要的民族工业的种子转播重庆,为重庆打开了工业立城的序篇。在他们的记忆中,每个钢铁工人的小家记忆,都与国家工业的大家历史血脉连心。如果将这些隐没的社区共同价值可视化,成为居民出入能见的公共艺术,将看似私人的内心珍贵记忆,融合为社区的共同艺术品,便能将社区精神凝聚为看得见的时空丰碑。基于此,艺术的参与式共建就有了道路:搜集重钢居民个人小家与国家大家之间的口述历史故事素材,艺术家与居民一起成立创作组,以居民为主角,社区为舞台,共商情节、布置场景、制作道具、表演拍摄,将历史故事重现。在社区户外展示的摄影作品打开了通往历史的大门,以社区原生价值重新定义杂乱的公共空间,使居民看到自己的美好就是社区的意义。

    以文化建设面对社区治理,最需避免宏大无当、由上至下、无中生有的文化空降。沪汉社区百姓摄影计划虽是“事件营造”的短期社区治理案例,但它为文史丰富的社区如何聚焦社区个人、家族、邻里生命价值与共同历史,彰显社区共同价值提供了参考。通过社区文脉接续社区血脉,使住者安、远人还,才是文化助力社区生长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

    共治组织,共生社群:党建引领共建生态友好型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郑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亲邻自然”生态花园共建计划正是以党建引领共建社区生态花园为抓手,通过振兴城乡社区自组织、培育居民先锋志愿队、构建共商共治工作制度,初步形成了一种生态友好型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用好党建引领“一条红线”,串联多元治理行动者。从城市社区中的自组织到乡村社区中的老年协会,都需要有“一条红线”“一个愿景”和“一套人马”,才能让人们在公共事务中行动起来,其中的“一条红线”便是党建引领。这条红线可以串联街道社区发展中心的优秀党员、居住在社区的“两代表一委员”、社区及网格员党员、居民代表和社区警务党员等,形成多元治理行动者核心。在不断深耕基层治理过程中,努力汇聚小区物业党员、社区企业党员和驻地单位等社会力量,逐步形成基层社会治理行动者联盟的良好政治生态。

    善用“一个愿景”凝练共识,夯实共建共治认知基础。生态友好型基层社会治理不能和社区居民分离,与在地行动者、维护者分离的治理是不完整的,也是无效的。“亲邻自然”生态花园共建计划始终以共商为工具、以形成共识为目标,以共建生态花园为凝练共识的良好契机,在植树节活动、生态堆肥和垃圾分类倡导等参与式活动中,一起动手共建花园,一起做事、一起流汗,育化人心,不断深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乡实践,为统筹生态治理与城乡社区治理夯实基础。

    用活“一套人马”历练自组织,确保社区自治可持续性。发展良好的自组织能够使行动主体间产生更多联结,促进合作互信水平,丰富社区社会资本,继而培育其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在共建共治的日常行动中逐渐生成社区公共规范,最终实现社区自治的长效机制。“一套人马”便是社区自组织中的行动者,以公共事务治理为抓手,以主体行动者的视角用活这套人马,增进行动者自治能力,不断历练社区自组织,完善治理共同体合作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社区自治的可持续性,实现生态友好型基层社会治理的美好愿景。

    (作者系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主任)

    共建空间,共生社区:社区生态花园是营造社区活力的启动仪

    高健

    社区生态花园的核心价值是照顾自然(社区生态环境)、照顾人(社区居民)、公平分享(资源、经济、智慧)。社区生态花园设计是在社区属地的自然中找寻各种可仿效的生态关系,用符合自然生态的原理,设计居民赖以生存的社区空间及生活。空间设计整合了土壤、植物、动物、昆虫、微气候、能源、水、交通等,将多种元素巧妙结合,做到和谐自然,具有生态效益高、生物多样性丰富、趣味性强、反应环境特点等优势。模拟生态系统所建立的社区生态花园,以最低的维护成本,实现自我良性运转。

    社区生态花园可以解决社区中很多问题。居民共建社区花园,种植多样性植物,参与志愿服务,接触土地,疗愈自己。一座富饶的社区生态花园,可满足对能源、食物、接触自然的需求,并重建土壤、涵养水源,同时有机会通过分享富余,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系,用自己的力量创造共享的社区空间。

    社区生态花园的实践在国内一线城市已有多年的实践探索。北京从2011年开始,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进行了众多实践探索,如以环保社会组织“自然之友”为代表的“亲亲自然小花园”社区生态花园行动,盖娅设计在北京做的公民生态行动计划之社区生态花园、生态校园等;上海从2014年开始,以社会组织“四叶草堂”进行社区生态花园行动;深圳积极推动社区生态花园行动,每年有数百个花园建设完成。

    2020年秋,重庆首个社区生态花园在九龙坡区黄桷坪邮电支路社区落成。2021年7月,重庆“亲邻自然”生态花园共建计划在市级五大部门的联合推动下正式启动,开启了以生态花园为载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探索。生态花园共建计划是以“参与式设计”为路径,从与当地居民的交流讨论开始,由居民的切身经验作为讨论与提案的出发点,居民共同参与环境调研、分析与提出方案、实施方案的全过程,居民参与者自身就是具体成果落实的推动者。参与式共建过程进一步重建了居民与居民、居民与土地的新型社区关系,达到“环境美了,人心近了”的目的。社区生态花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人参与的媒介,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紧密编织,成为社区活力营造的启动仪。

    (作者系北京盖娅景观设计事务所首席设计师)

    “亲邻自然”生态花园共建计划探索城市更新评价新维度

    倪澜

    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目标任务后,激发了社会组织、社会资本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亲邻自然”生态花园共建计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社会组织在老旧社区改造现场开展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行动。社会治理与城市更新的结合,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更新成果的评价体系。

    拓展三个评价维度。“亲邻自然”生态花园共建计划以党建为引领、社会组织发动、专业团队配合、社区居民参与的方式,通过参与设计、志愿劳动及自发维护,选择与居民利益相关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环境提升为突破口;以共商共建方式协助社群建立对公共事务有效的协商机制,从文化、治理与生态三个维度让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使共建计划成为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密切基层干群党群关系、实践传播生态文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促进城市更新协调推进的突破口与试验田。因此,文化维度、治理维度与生态维度应拓展为城市更新成果的三个评价维度。文化维度,即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共续社区历史文脉,活化利用文史资源;治理维度,即践行共建共治共享,构建有效协商机制,实践社区治理创新;生态维度,即运用生态技术理念,共建社区景观环境,共享生态文明成果。

    完善一个评价体系。以老旧社区改造为突破口的城市更新行动成为国家战略后,正在各地全面开展。但目前各地多沿用传统城市建设项目化思路推进改造工作,对于老旧小区怎么改、成果如何评价,依然是按照传统建设项目管理方式进行。建设项目化的老旧社区改造,虽能够快速构建一个“崭新”的小区,但对其成果的评价,却非传统技术评价标准可以涵盖。城市更新成果的评价,应通过文化、治理与生态三个评价维度,围绕文化精神更新、社会治理创新与物理空间更新三个方向,构建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指导城市更新战略协调推进,使城市更新成为促进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强有力驱动引擎。

    (作者系重庆市复归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共建大家说>>>

    ■邢家桥社区通过“亲邻自然”生态花园共建计划,以党建为引领,建立有效协商机制为起点,践行生态文明与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家园美化与社区更新工作,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夯实制度自信的群众基础;七星岗街道结合街区空间现状,依托区域历史文脉进行空间梳理与文化价值重构,探索以文脉传承定义老旧街区更新实践的途径,为城市留下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使文化自信扎根于基层社群。群众满意,文脉传承,记忆延续,理应是城市更新成果评价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初心!

    (戴伶,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

    ■当初这里杂草丛生,又阴又湿,堆满落叶垃圾。如今在与居民和项目组的教授、老师、同学们多次交谈,多次修改方案后,我们一起修建的生态花园建成了。春天到了,月季、木槿、睡莲、小香松竞相绽放,尤其是天堂鸟,像鸟儿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晚上,艺术灯光打在彩绘墙壁上,五彩斑斓。这个小花园,展示着居民和谐相处的共同愿望和政府对居民的关怀与重视。我们有了聚会空间,生活大放异彩,满满的幸福感。我倡议,每个居民都应积极参与对它的维护管理,为花园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重徽,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先锋志愿者)

    ■当初抱着好奇的态度加入,毕竟在自己家门口,别人都关心,自己咋个能不关心?刚开始只有一小部分人在做,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果然是人多力量大,很多地方建了小花园,又加入了艺术,一时间都快想不起来以前的样子了,时不时还会有人过来和我聊天,了解花园的情况。现在我主要负责台子上的小盆栽,像对待自己的小孩一样,天冷了就拿进屋里,天气好了再拿出来,我也不觉得麻烦,毕竟看到它们在阳台盛开时,就让人心情愉快。

    (高伟,邮电支路生态花园志愿守护队员)

    ■居民参与式的“亲邻自然”生态花园共建计划,提高了居民面对社区事务的素质和参与主动性。3月份启动的邢家桥社区第二期老旧小区的改造工程,也以此为鉴,让居民参与并共同治理自己的社区。生态花园的打造不仅帮助社区美化了环境,还为社区居民的互动提供了物理空间,也通过基层政府、居民及志愿者等多方融合,建立起基于社区治理、社区发展和社区居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共同目标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谢兰,重庆市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书记)

    ■非常荣幸参与邮电支路社区生态花园建设。我见证了生态花园最初的现场察看、征求群众意见到发动群众参与的全过程,很受启发。我非常喜欢生态花园的建设模式,利用社区空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过道漏水、无路灯、乱堆乱放等等。从群众需求出发,做群众喜欢做的事,充分尊重民意,群众从反对到支持并参与,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是值得。这就是“五社”联动取得的实效。

    (贺明凤,九龙坡区黄桷义工协会常务副主席)

    ■社区公共空间承载了社会交往、公共参与和共建美好生活的重要功能。“亲邻自然”生态花园共建计划助推重庆市多个部门协同开展社区治理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政府、居民、高校、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合作,展示了重庆在社区治理模式上的创新。“亲邻自然”项目蕴含了公共空间公共性、服务性和宜居性的本质回归,呈现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图景,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胡晓芳,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作为一名社工,以前在走访中看到邮电支路社区生态花园建成后存在后期管护不到位的情况。2021年,邮电支路社区义仓项目以“重塑邻里关系推动社区互助”为目标,针对居民需求发动居民以公益微创投项目形式,开展持续、有序的花园维护工作,多方联动形成生态花园维护的共管机制。通过发动居民参与社区互助体系,进一步促进邻里之间有序自治,将互助共享的观念深化并形成模式,建成“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的善治社区。

    (巫萍,邮电支路社区春芽社工)

    结语>>>

    重庆方言中,邻里之间有矛盾叫“割裂”(或“角孽”),消除矛盾叫“归一”。社区治理就是追求“归一”,消除“割裂”。“归一”是天人和谐的美好理想,但也说明现实还有“割裂”。社区治理作为新时代家国梦的历史使命,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专业人士、志愿者组织、在地居民等都广泛热忱地投入其中,但受限于各自“割裂”的视角与认知,使投入容易事倍功半。不同认知主体间的“割裂”,还容易在社区产生信任的内耗。如何积极解决社区治理的“割裂”问题,需在研究、组织、实施、治理的全流程都要重视“归一”这一原则——即自家的事自家干,天下的事大家办。涉及共同体的社区治理,必须摆脱由上至下或画地为牢的项目认知,转换为“归一”的共同体认知,在组织引领下,充分利用新兴社会组织的第三方力量,落实社区治理全序列的共建、共治、共享。看似繁杂的过程,却是使共同体融合“归一”的正确道路。社区治理不仅仅是时代任务,更关涉我们的生命,而生命之道必须复归生命与天地的自然之道。

    启发萌芽虽缓,但这就是春天。

    (周勇,重庆史研究会会长)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