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涪陵:资源要素齐聚集 砥砺奋进争示范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2-03-14 07:57:15 | 记者:赵童 刘玉珮 龙搏 董韬 | 编辑:陈倩倩

两江福地 神奇涪陵 产业强区 创新高地

涪陵榨菜集团是全球最大的酱腌菜生产企业,行业唯一上市公司。图为华富榨菜厂充气计量包装车间。

  春到人间万物新。武陵山下、长江之畔、乌江之滨,涪陵新征程前行的脚步火热绚烂:总投资180.4亿元的14个重大项目正大干快上……更新、更快、更强,在这个季节为涪陵刻下最鲜明的注脚。

  建设热潮奔涌,项目加速集聚,得益于涪陵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形成的强大动力。自去年涪陵区召开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强化涪陵对渝东北、渝东南带动功能”要求,立足市委、市政府赋予涪陵的“彰显‘三个重要’的百万人口战略支点城市”定位,涪陵区发出“加快建设‘三高地三示范区’”的动员令。这里新的制造业产业优势建立,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培育壮大;各类型平台、科研主体纷纷落户,科技创新逐渐深化;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逐步形成……

  涪陵用清晰的思路、坚定的行动,扬起建功新时代的风帆,正成为跨越发展的乘风破浪之城。

  发力“双强引擎” 加快激活产业转型动力

  2月25日,万凯新材料扩能项目在涪陵正式动工。总投资18亿元的该项目,将新增建设年产60万吨食品级PET高分子新材料。项目建成后,将实现PET年产能180万吨,产值超150亿元。它的提速建设,是涪陵积极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的一个缩影。

  制造业是涪陵发展的硬支撑。经过多年发展,涪陵区已从高速增长的历史阶段开始步入高质量提升的快速发展时期,具备了加快培育高端、高质、高新产业的条件:工业大区工业强区地位持续巩固,规上工业产值迈上2200亿元台阶,居全市区县第三;工业增加值达620亿元,居全市区县第二;利润总额达201亿元,居全市区县第一。

  “各区县都在积极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关键是如何融入,这就要找准方向谋突破,才能以一域服务全局。”在涪陵区相关负责人看来,涪陵应该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为此,涪陵区坚持“科创+”“绿色+”,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双强引擎”并举、提升能级和增强品质并重,大力实施工业“十百千万”工程和“五大”行动,努力推动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领军企业、上市企业、智造企业、研发创新“五项倍增”。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涪陵区扎实推进华峰尼龙66、吉利新能源汽车电池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新兴服务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大力推进应用场景创新,以场景创新应用培育产业;围绕工业园区“扩面提质”,持续做大做强涪陵高新区、临港经济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清溪园区等产业平台……

  一个个行动扎实有力,新产业新项目云集,不断激发着涪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注重“融合共进” 全面培育科技创新活力

  2月23日,涪陵区与吉利科技集团举行新一轮会晤,提速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的建设进度。

  同时,双方还就探索新能源汽车发展新模式,助力涪陵智慧出行和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达成共识。新能源、新材料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深化合作的前景就在眼前。

  与吉利科技集团的深度合作,是去年以来涪陵加速推进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

  据涪陵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立足市委、市政府赋予涪陵的“彰显‘三个重要’的百万人口战略支点城市”定位,积极对标全市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涪陵区正努力打造成为辐射渝东北、渝东南的科技创新重要高地。

  为此,涪陵区持续推进创新平台打造、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数字经济培育等行动,健全“一个支柱产业一个创新中心,一个规上企业一个研发平台”的创新平台体系;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构建“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企业成长通道;搭建“科技型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度培育库,努力打造牵引全区产业创新的强大引擎。

  为了推进全区协同创新能力,涪陵还着力构建“1+2+8+N”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打造“政产学研资用”深度融合的科创生态。突出“高”和“新”升级建设涪陵国家高新区,突出“智”和“绿”提质建设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突出“特”和“优”加快建设临港经济区、清溪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高标准规划建设慧谷湖科创小镇,同时加快建设未来榨菜、页岩气、现代中医药、绿色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建造、生命科技、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8个产业科创基地,打造N个具有行业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努力形成产业创新策源地……

  从政府搭台到企业唱戏,创新资源和要素的加速聚集,正让涪陵成为创新资源的“强磁场”、创新成果的“原产地”。

  着眼“内外兼修” 全力提升城乡融合潜力

  “渝中有洪崖洞,涪陵有长涪汇!”3月1日,一个新消息火热了不少涪陵人的朋友圈。随着涪陵滨江景观长廊项目启动,涪陵将新添一个城市会客厅。据了解,该项目起于涪陵区图书馆,止于涪陵港,千年文脉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坐落其间,与北山点易园景区、爻里小镇隔江相望,从西向东分为书香涪州、烟雨涪州、缤纷涪州3个功能板块,全长约2.1公里。

  让城市拥有新地标,把历史文化、现代新城融为一体,这是涪陵打造“百万人口战略支点城市”的剪影。

  去年以来,涪陵把乡村振兴作为发展的最大潜力,将城市提升作为发展的最强动力,以城乡融合作为发展的最高境界,提出“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抓好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正努力实现着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新与旧,相得益彰。涪陵区将高新区作为城市发展的主战场,深入实施城市提升行动,全力推动城市过江西进发展,以泛高铁片区和慧谷湖科创小镇为双核,打造“生态公园+休闲公园+社区公园”的“百园之城”,布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构筑产城融合、功能完善、生态休闲的现代宜居科创城;江南老城区围绕增绿留白、提质减载,精心雕琢“长涪汇”、爻里小镇、五桂堂等城市名片,改善提升北山生态品质、打造北山城市山地公园,推动“两江四岸”整体提升,建设山环水绕、文化厚重、独具魅力的历史人文山水城。

  城与乡,携手同行。涪陵区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镇发展格局;坪上和后山乡镇重点围绕农文旅融合,完善公共配套、优化人居环境,用好山地风光,保护特色风物,守好乡愁乡韵;园区、景区所在乡镇街道重点围绕产城融合,建设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产业新城……

  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让乡村更具记忆乡愁。如今,一个由城市提升、乡村振兴先行,产业、文化、生态等全面融合的“百万人口规模大城市”正在清晰擘画,不断提升着涪陵的城市竞争力、吸引力和集聚力。

  链接>>>

  立足“5311”“百千万”目标

  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成为强支撑

  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是培育新增长点、扩大优质增量的“一号引擎”,是促进资源要素重组、提升优化存量的“关键因子”,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支撑和加快建设“三高地三示范”,涪陵将从两个深度聚焦齐发力。

  聚焦关键。涪陵区将着眼“懂你”招商模式,开展招商理念提升行动;突出产业,开展招商能级提升行动;坚持精准,开展招商措施提升行动;强化服务,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叫响做亮涪陵“服到位、零距离”营商环境品牌;发挥合力,开展招商队伍提升行动。以五项行动,聚焦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优质企业,着力招引发展潜力大、核心竞争力强、财税贡献高的项目。力争到2025年,实现招商引资“5311”奋斗目标,即每年招商引资协议资金超过500亿元,累计超过3000亿元,新引进培育产值100亿级企业10个,累计到位资金1000亿元,招商引资综合考核排名保持在主城都市区第一梯队。

  聚焦成效。涪陵区将推进实施涪陵区“百千万”人才计划等人才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围绕企业、高校、医院等领域,力争新引进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构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梯次培养格局,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25年,新引进博士100名以上、创新团队100个以上,引进硕士1000名以上、创新人才1000名以上,培育产业技能人才10000名以上、乡村振兴骨干人才10000名以上。

  数据>>>

  工业“十百千万”工程全面展现

  到2026年全区上市企业、百亿级企业数量均达到10户,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500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户,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进一步做大工业经济总量。

  “1+2+8+N”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全面构建

  力争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7%,年均增长12%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成功升级国家高新区,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5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科技型企业达到2000家;科技服务机构达到80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个,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0亿元。

  城市、乡村全域提升

  力争形成江南城区、涪陵高新区、临港经济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慧谷湖科创小镇等200平方公里建设空间、400平方公里“三生”空间的城市空间新格局,在中心城区拉开“一城三片多组团多节点”的城市空间结构。

  到2025年,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全面构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7:1,全区农业增加值突破130亿元大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7000元。到2035年,全区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赵童 刘玉珮 龙搏 董韬 图片由涪陵区委宣传部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