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让重庆成为创新人才聚集地
时间: 2022-03-01 08:17:40 | 编辑:肖福燕

原标题:

让重庆成为创新人才聚集地

话题背景

在采访中,创新人才话题备受关注。学生们各抒己见,本报略作摘要。

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创新驱动靠人才,引进人才靠环境。一地的人才生态如何,主要是看是否有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是否形成了尊重人才的创新氛围。如沙坪坝区正实施的“沙磁菁英”“归巢行动”“青春筑梦”“人才三宝”四项人才计划,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方面下足了功夫。笔者在走访重庆吉芯科技有限公司时,对其放置于醒目位置的多处“人才墙”留下了深刻印象,深切体会到该公司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

要引“凤”,先筑“巢”,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厚植尊重人才的创新氛围,持续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对重庆而言,只有以发展需求为导向,为各类人才广开门路,注重盘活现有人才资源,着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加强校地联动积极培育创新人才,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壁垒,充分发挥用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让人才得以在浓厚的创新氛围中充分施展个人才能,才能让高精尖人才从“抢过来”变为“抢着来”,由此系统重塑创新驱动新优势,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重庆大学学生周润哲)

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培育

科技创新依赖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既包括学校里的人才教育,也包括企业里的人才培育。当下,仅靠员工入职后的技能培训,显然难以满足企业对科技人才创新素质的要求。这也提示我们,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产学研的结合。相关企业,应将人才教育纳入发展计划,注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期投入,既为企业创新发展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后备军”,也有效缩短人才入职后的“适应期”。人才教育不能仅靠企业单打独斗,政府部门也要围绕地区发展需求加强校地联动,为企业和学校加强合作搭建桥梁,同时也要积极营造优良的人才生态。(重庆师范大学学生杨筱甜)

要让人才潜心科研

吉芯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要创造条件让人才专心科研,才能为科技自立带来源源不断的原动力。”科研人员频频跳槽,势必会减缓技术攻关的进程,对实现“科技自立”带来不利影响。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把研究做到极致,才是创新的终极奥义。这就要求科研人员不仅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更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耐心。

“良禽择木而栖”,科研人员向高薪企业跳槽本无可厚非,不应苛责。改变这一现状,不能仅仅要求科研人员用情怀做科研,还需要给出实打实的福利。如今,重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政策,以“真金白银”为科研人才创造良好环境,这对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实现新突破、赋能区域发展意义非凡。(重庆大学学生邵心怡)

要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

企业发展关键在创新,企业创新关键在人才。谋发展、求创新,必须要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

要以“利”动人吸引人才。政策红利和企业福利双管齐下,人才才会纷至沓来。如重庆通过提高人才待遇、优化管理机制等方式,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为主、市场化配置的人才引进机制,为高精尖人才提供安家资助、岗位津贴、项目扶持与保障服务,为企业人才引进铺平了道路。要以“情”动人留住人才。以“情”动人,培养企业情怀。优秀的企业往往都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让人才从内心深处认同企业、热爱企业,从而使人才“常驻”。要以“教”动人养就人才。首先,要改善高校教育,解决高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其次,要聚用高校科研资源,如通过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促进创新资源互通有无,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西南政法大学学生况秋鹏)

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求才

无论是重庆吉芯科技有限公司,还是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都面临着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政府和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要完善人才制度,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求才,建立科研费用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的理念,消除以“帽”取人的价值观念,打破“唯学历”“唯资历”的传统观念,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消除集聚人才的“绊脚石”,让各类人才在重庆大展拳脚、各尽其才。还要打好人文情怀这副牌,用山城人的热情包容去留住每一个人才。(重庆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生张誉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