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今天,你用“数字”阅读了吗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2-02-18 08:27:04 | 记者:赵欣 | 编辑:肖福燕

扫一扫 就看到 市民怎么看待数字阅读(有视频)。

编者按

900多年前,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颐就曾说过:“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读书,让人开阔视野、陶冶性情,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自古以来,读书、修身、立德被中国传统文化视为立身之本;当今中国,全民阅读更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读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记录过往、观照现在,还在于能够发现和创造未来。

重庆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已持续开展16年。今年1月,“倡导全民阅读”再次被写入《2022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为彰显全民阅读成果,引导并探索更有质效的全民阅读,即日起,本报特别推出“重庆全民阅读现状调查”系列报道,以现象为切口,从阅读方式、图书榜单、乡村阅读、实体书店、读书会等多个方面展开调查和探讨,倡导“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生活美学,让重庆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征程上书香更悠长。

春风十里,书香拂面。科技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方式。

十年前,我们很难想象移动支付可以不断弱化人们对现金的依赖。2022年伊始,已有两家银行率先宣布停办现金业务,以加快金融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十年前,我们也很难预见今天之阅读生态发生的剧变——数字阅读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人阅读方式的首选。

数字阅读时代来临已是事实。在重庆,数字阅读正处于蓬勃发展的生长期——2021年第七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公布的“2020年十佳数字阅读城市榜单”中,重庆位居第九。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一环,数字阅读方式究竟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为何青睐数字阅读?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之间,我们又该如何选择?连日来,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遍布老中青少

数字阅读无处不在

2月7日,虎年首个工作日。一大早,重庆轨道交通二号线挤满了上班族们。市民袁晓洁从杨家坪去较场口上班,她照例靠着车门一侧站好,戴上耳机,点开喜马拉雅App,听起了小说《三体》。

“每天这段通勤大约半小时,我习惯在车门一旁站着听书,边听书边看风景,窗外的嘉陵江让我心情特别舒畅,挤早高峰的焦虑烦躁也一扫而光。”袁晓洁说。

除了像袁晓洁这样利用通勤时间听书的上班族外,同一节车厢里,记者还看到不少用手机、kindle等阅读的市民。这些看似漫不经心打发时间的日常行为中,数字阅读已悄然融入他们的生活。

顾名思义,数字阅读就是阅读的数字化。这一概念相对传统的纸质阅读产生,主要包含阅读对象的数字化和阅读方式的数字化。

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发展和智能手机普及,数字阅读变得无处不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表明,近五年来,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规模由5.9亿人增至8亿人,数字化阅读接触率也由64%增至79.4%。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2021年发布的数据也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达4.94亿人次,较2019年增长5.56%;数字阅读整体产业规模为351.6亿元,较2019年增长21.8%。

人们零碎的时间渐渐被手机、ipad、kindle等终端填满。通勤的公交、轨交、私家车,下班后的跑步机,回家的厨房……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以数字化方式与文字相遇,恭喜!你就是数字阅读中的一员了。

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主席袁锐(网名:静夜寄思)算得上数字阅读的“老饕”。10多年前,正是海量的数字阅读让他走上了写作之路。“阅读写作就是我的生活,我每天起床看手机,数字阅读就开始了,就像吃饭穿衣,不可一日或缺,估算下来,每年至少读了一千万字。”

数字阅读仅是年轻人的专利?当然不是。2021年发布的《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表明,尽管18-49岁的中青年群体是我国数字阅读主力,但也有越来越多50岁以上中老年人士加入数字阅读大军,这一比例为23.2%,较2019年提升了2.8个百分点。

作为数字阅读的拥趸,散文家吴景娅直言自己退休后对听书已产生依赖。“我是走传统路子成长起来的写作者,本应更偏爱纸质阅读,但在抗疫宅家期间听完一位著名女作家的20多部作品后,我发现声音对文字的加持可以带来更丰富的文学体验,现在听书已成为我每天在厨房洗碗时最好的陪伴。”

除了优于传统阅读的便捷性以外,袁锐说,数字阅读的互动性也让他受益良多。他使用起点读书App时喜欢顺手批注,“标注你感兴趣的话时,点进去可能看到成千上万书友也有标注,思维的碰撞极大提升了阅读体验。”

数字阅读的互动还扩大了社交圈。供职于光电园一家IT公司的冉茂林说: “数字阅读的社交功能更吸引我,比如通过网易蜗牛读书推出的‘领读人计划’‘与人共读’等活动,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数字阅读队伍中少不了儿童的身影。《报告》显示,74.8%的儿童从启蒙教育时就开始接触数字阅读,65.7%的儿童更喜欢数字阅读形式。不少家长表示,动态绘本、有声读物等儿童数字阅读内容有利于增强孩子对阅读的直观感受。

“在全民阅读的今天,数字阅读对纸本阅读构成挑战,不仅改变着阅读习惯,也影响到教育方式与知识获取的途径。”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顾问王余光教授认为。

共生共荣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数字阅读已成蔚然大观,重庆也不例外,多次入选“十佳数字阅读城市”榜单。发布榜单的中国数字阅读大会承办方咪咕传媒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榜单综合了城市数字阅读渗透率、普及率等整体性指标,以及人均数字阅读时长、数字阅读次数、数字阅读的书籍量等个人指标。”该人士说,重庆的各项指标均不错。

尽管如此,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纸质阅读依然有它的坚守者,家住七星岗的退休老师李万芬便是其中一员。

2月8日,记者在解放碑重庆书城见到她时,她正边看边摘抄着叶嘉莹的《迦陵谈诗》。“我很享受在书店翻书,这里氛围好,当然我也用手机阅读资讯。”

李万芬的观点并非个案。《报告》显示,从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来看,2020年,倾向于手机等数字形式阅读的受访者占56.6%,依然倾向于纸本书的为43.4%。值得注意的是,后者比2019年上升了6.7个百分点。

倾向于纸本阅读的比例升了,数字阅读的规模、接触率也在增长,这一“双升”现象并不矛盾,其背后所折射的是阅读方式的共荣共生。

10多年前,早期数字阅读主要以电脑在线阅读出现时,挪威斯塔万格大学阅读研究中心安妮·玛根教授就曾指出,显示屏与纸张两种介质在物理性质上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人们无法从电脑上获得传统的阅读乐趣。此外,手指触摸纸张更有助于激发人的潜意识,帮助深入理解文字之美,而不是仅仅止步于获得信息。

对此,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樊星认为:“生活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习惯在各自道路前行,阅读也一样,纸质阅读也好,数字阅读也罢,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重庆巴南区图书馆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王传艳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数字阅读接触率很高,它对全民阅读有积极价值,但阅读效果呢?这种游离式阅读是否有助个人成长?我觉得选择阅读方式还取决于你需要什么。”

建设城乡数字网络

多元化推进全民阅读

可以肯定的是,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会长期共生,但阅读方式的多元变化已是大势所趋。新的阅读习惯正在建立,如何对其正向引导,使之成为推进全民阅读的强力支撑?相关单位也在不断探索和思考。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重庆先后推出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农家书屋、手机App阅读、书香重庆微信公众号、新华阅淘网等新兴阅读载体和渠道,建起了链接广大城乡的数字阅读网络,有效助推了我市全民阅读开展。

以有声图书馆建设为例,近两年来,全市与喜马拉雅App等机构合作建设的有声图书馆达130多个,每个图书馆配备两万多部有声版图书,市民通过手机就能免费听书并分享。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载体的“百本好书送你读”数字阅读活动,也是我市全民阅读一大品牌,该活动打通了“三维”阅读空间渠道,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提供推荐图书电子版、有声版、纸质版的荐书活动,近两年来已向市民推荐了230本好书。结合这一活动,重庆日报以每周一期的频率,出版《共赏百本好书》专版,同步推荐这些书籍,现已成为重庆全民阅读活动的风向标。

重庆还作为全国唯一试点省市开展“学习强国”数字农家书屋建设,以数字阅读的形式服务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据了解,书屋同步建设了手机端、电脑端、电视端,已上线各类图文、视频作品2.6万余件,累计页面浏览量达1.7亿次,总订阅量、用户量达500万余户。

全民阅读需要全民参与,参与阅读,也参与建设。值得高兴的是,重庆对数字阅读的大力推进也得到各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的响应。现在,我市的行政办事大厅、医院、银行、文化地标等场所,不少数字图书馆相继涌现,让更多市民通过数字阅读感受书香熏陶,体验阅读带来的幸福感、满足感。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