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长江学》作者李后强: 重庆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战场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2-02-04 07:24:58 | 记者:韩毅 | 编辑:李振兵

 

李后强

李后强在长江上游实地考察。

李后强在实地考察。(本组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新年伊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通知,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重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山水城市,人文璀璨,风姿绰约,灵气十足。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涉及的13个省区市之一,重庆如何在做大做强这一中华文化重要标志中脱颖而出?

近日,重庆日报策划推出了“文化长江巴渝风”栏目,从诗歌、美术、非遗、古城、古建、音乐、美食等多个方面,钩沉稽古,发微抉隐,回溯来处、讲述传承、探究明天。在这一系列采访中,本报记者专访了在2020年就向国家相关部委报送《关于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议》,出版《长江学》专著的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

“山水之城孕育出的巴渝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单元,更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战场’。”李后强认为。

为长江立传

出版35万字《长江学》专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长江,从唐古拉山涌浪,一路跌宕,一路激昂,穿过峡谷和险滩,挽起东海臂膀,奔向灿烂辉煌。

在李后强看来,长江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生态等方面的极其重要性,与黄河“双联体”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DNA)双股螺旋结构,具有遗传、变异、修复、重组、连锁等特征,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光耀时代的密码底本,为中华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学理解释。

“我们研究长江,除了理性驱动,还糅合了个人情感体验,总想为她做点什么,以表达内心的敬意。”李后强说,他与他的研究团队成员都出生和成长在长江流域,对长江的印象刻骨铭心,有着母亲般的情怀和温暖。

李后强出生在重庆云阳县龙洞乡(今龙洞镇),父亲是一位打造木船的“水木匠”。小时候,他经常在长江里游泳、钓鱼、乘船,在江边放羊、割草、栽树,看惯了江水的涨落与春秋,时常为水中鱼和江上船的穿行沉思遐想。他当过纤夫,大声吼着川江号子,用肩套着麻绳,有时双手趴在地上,牵拉逆流而上的帆船,从宜昌拉到云阳。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每每回家,他看见当年的荒山成森林,高峡出平湖,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近年,中央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更让他看到一轮新的希望。

2015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成立重大课题组,要推出《巴蜀江河传》丛书。李后强和他的团队开始了大江大河系统研究的历程。

而真正把长江研究上升到“长江学”的想法,始于2019年。

2019年4月,他在第三届(宜宾)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对话会上提出,应建立“长江学”,并把“长江学”定义为研究长江流域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生态、水利、治理等问题的综合性交叉学科,重点研究长江演变规律和特点,为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提供服务,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学理支撑。

这一建议经过媒体报道后,引起较大反响。

2019年12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举办了第一届“长江学”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激发了李后强撰写出版“长江学”专著的想法。

2020年3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把出版“长江学”专著作为重大课题立项。李后强随即组建了包括陈杰、李贤彬、廖冲绪、廖祖君、张永祥等人在内的强大研究团队,开展了大量的文献收集和实地调查。

他们深入研究了《山海经》《水经注》《淮南子》《诗经》《华阳国志》等经典著作,以及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发展历史与生态环境问题。

不仅如此,研究团队还分别从长江源头分段走到了长江入海口,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13个省区市,查看实情和收集文献,做到“知行合一”。

2020年9月,在李后强及研究团队共同努力下,一部多达35万字的《长江学》专著出版,旋即在学界引发现象级关注话题。

为长江号脉

构建长江经济带建设学理支撑

翻开《长江学》一书,该书借用中医思想,用起脉、切脉、察脉、山脉、地脉、经脉、人脉、文脉、主脉9个章,深入研究了长江多种“脉络脉象”。

“长江的历史太悠久了,长江的文化太厚重了,长江的功能太强大了,长江的故事太精彩了,长江的奥秘太艰深了!要全面揭示长江真容,实在不容易。”李后强感慨道。

因此,在书中,他和团队成员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建立专门的学问——长江学,并翔实论述了构建长江学的意义、可行性,以及长江学的界定、长江学学科理论体系、长江学的主要特征、长江学的研究方法、长江学的基本原理等。

他们认为,中华文明具有无与伦比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是西方哲学、史学所谓的“永无变动的单一”,而是有着生生不息的结构性变化。在中国大地上,人类经过数万年的漫长进化,携带着各自的原始基因,创造了长江上游三星堆文化、江南河姆渡文化、中原仰韶文化、东北红山文化、华北大汶口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一如“满天星斗”,光耀人类文明史。它们在此后密切的相互连锁关系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更大的文化相互作用圈。

而诞生最早的长江文明便是这“满天星斗”中最璀璨的那一颗,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理应得到尊重和敬仰。构建长江学是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觉,具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时代动因。

他们提出,长江学应该是一门综合研究、探讨长江及其长江流域历史、经济、政治、交通、规划、民族、地理、文化、人口等诸多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科特质,并服务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实现长江流域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理论学科,既是区域学,又是水利学;既是经济学,又是文化学;既是地理学,也是生物学;既是历史学,也是当代学……总之是一门交叉融合的新学科,其研究对象涵盖长江地质地貌、生态水利、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民族文化等,研究方法涵盖文献法、考古法、数字法、模型法、实地观察法、地理测绘法等多种方法。

“在字里行间里,作者既满怀深情地介绍长江、赞美长江、研究长江,也站在为国家计、为民族计、为发展计的高度,对长江流域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奇山异水、特色资源、民族民生、历史文化、经济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凸显了长江学的综合性、层次性、整体性、应用性、导向性等主要特征,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撑。”南开大学教授锁利铭称。

“李后强及其团队对长江学的研究,既包括基本原理,也包括基本方法;既研究水文地理,也研究人文社会;既研究流域整体,也研究局部问题;既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也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可以说是第一次打通了长江的‘任督’二脉,为全面守护、治理、研究长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四川大学副教授罗文锋表示。

成都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张乐认为,《长江学》的问世,是“社会地理学”写作的一次尝试。《长江学》对广袤苍茫的长江两岸大地蕴含的历史气韵和人文风习,充满着复杂深邃的情感和多重历史文化哲学思辨,是携带着个人情感记忆的新语境下的美学表达。

为长江建言

重庆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主战场”

纵观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大都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江河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本源。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长江流域一些古老的文化艺术、习俗风尚、生产方式等逐渐消失,濒临失传,如果长期任由这些文化形态消失,就很有可能造成中华文明的局部断代,影响到中华文明的完整性。因此,急需采用国家公园的方式予以保存、保护,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就是保护母亲河和补齐文化短板的需要。”《长江学》专著作者之一、四川省社科院党政办副主任张永祥称。

李后强表示,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对于丰富完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

因此,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刻不容缓。

“于是,在2020年12月,李后强便向国家有关部门报送了《关于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议》,近期国家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长江学团队倍感振奋。”张永祥说。

那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究竟怎么建?李后强提出了“五个主题区”建设法——

长江全流域主题区,主要展示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楚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以及长江流域独具特色的世界稻作文明,发源于长江的蚕丝业、苎麻织业文化等等。

长江上游专题区,集中展示长江源头的藏族文化和游牧文化,金沙江流域藏羌彝走廊文化,长江上游的古蜀文化、酒文化、红色文化(特别是长征文化)。

建设成就展示区,主要展示长江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成就,用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世界江河文明交流主题区,主要展示尼罗河、恒河、多瑙河、莱茵河、伏尔加河等流域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合作。

长江生态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体验区,采用现代科技特别是“元宇宙”相关方式,让观众参与到生态保护和传统文化模拟活动中,加深对长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那么,重庆又如何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脱颖而出呢?

“作为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市,重庆的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璀璨多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理应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战场’。”李后强称。

他建议,重庆首先要尽快开展长江文化资源的全面调查和认定,对濒危遗产遗迹遗存实施抢救性保护,积极开展长江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建立长江文化走廊,进一步丰富长江文化旅游线路。

其次,要整合长江文化的研究力量,建设跨学科、交叉型、多元化的创新研究平台,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系统研究梳理长江文化发展脉络,建立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的长江文化体系。

最后,进一步加强长江文化的宣传推广活动,持续深化长江三峡区域文化旅游合作,支持长江流域地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入开展多种形式人文合作,进一步打好“三峡牌”。

“随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未来的长江经济带必然会成为亮眼的环保带、科技带、文化带、能源带、生态带、经济带、开放带,以及世界最美河流、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而重庆,将会成为其中耀眼的一颗明珠。”李后强说。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