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铜梁龙舞 普及和传承
时间: 2022-01-24 08:52:00 | 编辑:肖福燕

每年的新春佳节,“铜梁龙”总会吸引各地游客前去目睹精彩。

铜梁,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拥有繁多的美好元素,但如果只用一种元素来既写实细分又抽象概括地点睛铜梁这座城的内涵人文精神和外在地理风貌的“魂”,愚以为当属“龙”元素。

诚然,乍一看铜梁的地名和龙无关,也没有发掘到过一副“龙”的化石,但其“魂”的点睛之处就在于化龙于有形和无形。

化龙于有形在于,铜梁龙舞这类大型龙文化元素的非遗载体在整个铜梁的普及和传承。

说到普及,铜梁七十万男女老少都是铜梁龙舞的参与者,制作者,创新者。这就使得它在铜梁,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无论是婚丧还是嫁娶,都离不开它的精彩身影。

同时,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铜梁龙舞不仅在奥运、世博和多次国庆典礼上让全世界叹服其大气恢宏的磅礴气势和感慨铜梁人民的康健和智慧;同时,铜梁龙舞,还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外文化交流,为国扬名,相关题材的工艺制品,多达百余种,畅销欧美。这些美誉度不仅能给龙舞从业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也能给他们带来经济上可观的收入,这两者兼得,自然让铜梁龙舞的普及得到了加持。

说到传承,从铜梁先民在农耕生活中开始把新年的第一道彩虹这种壮丽美好的天象尊崇为龙开始,并用身边的稻草麦草等就地取材塑形,在辛苦劳作的间隙,舞动出最原始的龙舞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先民们创作龙舞最早的这个过程就定调了首先是与自然和谐共处、与他人团结共处等美好精神基调,就决定了其可以传承的生命力,而有生命力的传承离不开守正和创新。

无论铜梁龙舞怎在市场环境中变革发展,在工艺材质和表演技法以及核心寓意等三方面始终都没有丢掉创始之初的规章制度和底线框架。 比如无论怎么发展变化,铜梁龙的形制始终讲究龙头气势要“大”,有雄狮之气,血口蚱角,骏马长鬃,晶眸如炬;龙身要“长”,扎24节长,且每节要有一洞,记24洞,寓意24农历节气;龙身要活,“活”是龙骨顺应人体舞动机械原理的“活”,讲究铁脊、软腹、巧尾。严格这三点,使得铜梁龙的形制始终既不会丢掉威严大气的风骨,又不能失掉灵秀曼妙的风姿,更强调不能丢掉快慢结合的自然之道。慢舞时徐徐优雅雍容,快舞时铿锵激越奔放。

此外,铜梁龙制作过程功底扎实,用料讲究,无论现代机械化如何高精尖,铜梁龙的制作都严守核心部件纯手工打造。铜梁本地的龙舞在坚持本地特色的基础上,合理纳八方所长,不断改进提升,使得既具本土特色又适合域外各地的综合优势。

同时,铜梁龙传承的创新还积极伴随时代发展的进步,铜梁龙经历了只有骨架的火龙、到拥有外部装饰裹身的肉龙,到富丽堂皇全身齐全的三个阶段。

铜梁龙舞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就是铜梁创新地蒋铜梁龙舞进入了铜梁区从小学到高中的体育课程。在铜梁很多中学,每个班、每个年级都有一支舞龙队。学习龙舞能不仅能让孩子们拓展素质能力,增强文化、强身健体,还能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产业扶持政策发面。铜梁一方面积极为行业从业者找市场。同时拨出专项费用等用于搜集、整理、出版龙文化的相关资料,并培训龙舞骨干队伍,改进和创新技艺等方式来保护发展铜梁龙舞文化。

正是这些普及和传承,使得铜梁龙舞等有形的龙元素在铜梁开花结果,红红火火。

(黄振新)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