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磐溪,20世纪中国美术史就会支离破碎

来源:重庆日报 记者:韩毅 编辑:戴晓涵

POST TIME:2022-01-16 06:26:42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受访者供图

    立足重庆美术馆,远眺两江交汇,水天一色,泼墨成画。

  新年伊始,重庆画院建院40周年作品展正在这里举行,展览汇集晏济元、冯建吴、张民权、苏葆桢、牛文、江碧波、罗中立、侯宝川等110位艺术家的113件作品,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等多个类别,蕴含了重庆画坛的历史文脉、文化记忆和精神归属,彰显着深厚底蕴,标记了传承坚守和情感沉淀。

  在长江文化的滋养下,从唐宋时期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赵黻的《江山万里图》到明清时期谢时臣的《巫峡云涛图》、佚名的《长江万里图》;从抗战时期张大千的《嘉陵江图》、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到解放后李可染的《夕阳中的重庆山城》、钱松喦的《红岩》;从上世纪80年代罗中立的《父亲》、江碧波和叶毓山的《红岩魂》到新时期庞茂琨的《辉耀九龙》、焦兴涛的《烈焰青春》……“中国美术重镇”重庆墨韵悠长,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

  山水入画

  石窟艺术代表世界最高水平

  群峰耸立,白云萦绕,路径隐显,栈道危架,一行人马从山间穿出,皆着唐装……完整钩沉重庆美术史的《巴山渝水入画图》主编黄伟介绍,唐代李昭道的传世名作《明皇幸蜀图》(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知名度高且时间较早的将长江上游巴蜀地区入画的现存名画。

  “在《明皇幸蜀图》中,李昭道描绘了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入蜀的故事。画中的山石勾斫、林木轮廓,用线勾勒而无皴法,设色用青绿,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作品。画中还有乾隆皇帝的题诗,足见其珍贵!”黄伟称。

  山水画自古是中国画的主要组成部分。长江上游雄浑壮美,天生佳景,千姿百态,是历代文人墨客情有独钟的“写生”之地,留下了不少杰作。如,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宋代夏圭的《长江万里图》,波涛汹涌,雄伟险峻;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明代吴伟的《长江万里图》,江上风帆,云山壮丽;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的清代王翚的《长江万里图》,山间栈道连云,江上帆樯如林……此外,还有美国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藏的北宋李公麟的《蜀川胜概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南宋赵黻的《江山万里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的明代仇英的《蜀川佳丽图》,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的明代谢时臣的《巫峡云涛图》、清代袁耀的《蜀栈行旅图》等。

  黄伟称,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还记载,唐明皇诏吴道子、李思训写生嘉陵山水,回京后同画嘉陵江三百里风光于长安兴庆宫大同殿壁,李思训累月方毕,吴道子一日而就。玄宗感叹:“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到明清时,以龚晴皋以及破山、竹禅等为代表的巴渝书画艺术家,融合诸家,自成一格,独步风骚。尤其是龚晴皋,吸纳石涛、八大山人、傅山等艺术思想,诗书画贯通,碑帖交融,笔墨纵横恣肆,朴拙高逸,为巴渝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风姿。

  “除了国画外,就雕塑艺术而言,重庆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规模宏大,造像精美,兼具北方石窟的丰润厚重和南方石刻的生动细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成就了重庆在中国艺术史上首个高峰。”黄伟说。

  高师云集

  “黑院墙”成为中国现代美术摇篮

  《群奔》《群牛》《巴之贫妇图》《国殇》……走进徐悲鸿美术馆(重庆),“大奇至美”徐悲鸿经典作品展正在展出。该展览用22幅珍贵原作,生动再现了一代巨匠的文人气节、家国情怀和时代理想,也梳理出徐悲鸿在重庆的历史印记。

  “这是重庆美术史上又一个高光时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量艺术院校也内迁重庆,随之而来的各流派艺术家为重庆艺术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其中,当时中国最专业、档次最高的美术学府——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今天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迁至重庆磐溪(今盘溪)后,租赁郭家院子为校舍。为躲避日军的飞机轰炸,艺专师生们用锅烟墨将外墙抹黑。由此,“黑院墙”逐渐成为国立艺专的代名词。

  虽然时值战火纷飞的年代,“黑院墙”里却是高师云集,人才辈出。丰子恺在此完成《护生画集》第三集部分画稿;李可染创作了《执扇仕女》《放鹤亭》等知名画作。此外,陈之佛、李超士、傅抱石、赵无极等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也曾在国立艺专工作或任教。“黑院墙”也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的摇篮”。艺术大师潘天寿曾说:“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绕过国立艺专就黯然失色,而绕过磐溪就定然会支离破碎。”

  同样内迁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还云集了黄君璧、张大千、陈之佛、张书旂、谢稚柳、吕斯百、吴作人等杰出艺术家,培养了大批写实主义画家。如,吴作人在此期间创作了《重庆大轰炸》《空袭下的母亲》《不死的城》等作品;李斛将中国画的写意与徐悲鸿的写实结合,推进了人物画的创新;宗其香以贵州土纸,用中国笔墨绘“重庆夜景”,徐悲鸿称其突破古人表现方法,为中国画的创举。

  传薪惟艺

  重庆美术再造一个又一个辉煌

  “抗战时期,中国主要高等美术院校、美术团体,以及一大批中国美术精英汇集山城,造就了重庆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辉煌。抗战胜利后,内迁的高校、社团和大多数艺术家先后离开重庆,留给这座城市的却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而是奠定了重庆现代美术发展的基础,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重庆美术的新纪元,并至今续写着辉煌。”著名美术史论家、四川美术学院中国抗战美术研究中心主任凌承纬称。

  在凌承纬看来,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重庆美术发展史上出现过3次高峰:上世纪50年代的版画、60年代的雕塑、80年代的油画,重庆美术在中国画坛上异军突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新中国成立以后,李少言、牛文、林军、吕琳等一批来自晋绥解放区的版画家来到重庆,推动了重庆现代版画发展。而李焕民、宋广训、吴凡、徐匡、吴强年、江碧波等一批从艺术院校毕业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美术青年先后加入,使得重庆版画家群体不但规模壮大,且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升。

  此间,重庆版画群体在全国还率先实施集体创作的方式,创造出了以《红岩》为代表的一系列组画形式的版画作品,影响全国。重庆版画以连续在第五届、第六届全国美展上摘金夺银的成就,把中国黑白木刻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

  上世纪60年代,四川雕塑异军突起,当时四川雕塑家的代表人物集中在四川美术学院,包括郭琪祥、叶毓山、伍明万、龙德辉、王官乙、赵树同等。最有影响的作品就是《收租院》,其借鉴西方超级写实主义艺术的手法,用造型艺术的形式作叙事性的表述,开创了中国现代雕塑群雕创造的先河。

  到上世纪80年代,重庆油画被推向中国现代油画艺术的顶峰。1980年末,罗中立的《父亲》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荣获金奖,罗中立连同《父亲》几乎在一夜之间为全国人民所知晓。

  鉴于四川美院油画创作的杰出成就和影响,1982年1月,中国美术馆邀请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作品展赴京展出,魏传义的《春晖》、张方震的《同甘共苦》、夏培耀的《金花》、王大同的《渔家女》、罗中立的《春蚕》等80余件油画作品参展。这些作品或以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或以淳朴浓郁的乡土情意让观者感动。参展作品无论思想性或艺术性都让中国美术界的权威们吃惊。中国美术馆特地为这次展览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座谈会,与会学者第一次提出了“四川画派”的概念。

  上世纪80年代后,庞茂琨、张杰、翁凯旋、李强、杨述、罗发辉等川美油画家日渐活跃。如,庞茂琨的《苹果熟了》、张杰的《遥远的星》、翁凯旋的《老城》、李强的《古老的歌》等一批作品,在全国美术界影响深远。

  2019年9月,重庆迎来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种类最多、影响最强的美术盛会——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雕塑两个展区的展览。这不仅是全国美展举办70年来首次走进重庆,也是全国美术界对重庆美术近年来取得成绩的认同。在本届展览上,川美艺术家焦兴涛的雕塑作品《烈焰青春》获金奖,李震的雕塑作品《为新中国雕塑》、杨世斌的油画作品《家庭系列之花样年华》获得铜奖。

  融入血脉

  提升城市的“颜值”和“气质”

  如今,行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重庆长江大桥的《春夏秋冬》、歌乐山的《歌乐山烈士纪念碑》、曾家岩的《周恩来》、南山公园的《大金鹰》、大田湾体育馆的《贺龙与运动员》、解放碑八一路好吃街的《重庆女孩》《吃火锅》、杨家坪步行街的《塑料袋》……一件件艺术作品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文化符号和城市记忆。

  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也已从纪念性、抒情象征的主题,转向了城市景观、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一种更灵活、更丰富的方式进入街道、社区和广场,走进人们的生活,提升着城市的“颜值”和“气质”。

  不仅如此,重庆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原·美术馆、金山意库·轻艺术空间、龙美术馆(重庆馆)、徐悲鸿美术馆(重庆)等大量美术场馆犹如珍珠一样,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融展示展览、艺术收藏、艺术教育、文化交流等于一体,提升着城市的品质和公众的艺术涵养。

  长江文化艺术湾区正在加紧建设中,其立足“美术半岛”发展定位,突出生态、历史、人文、艺术特色,以艺术赋能长江之滨,发扬艺术文化,营造艺术家和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除了城市,在武隆懒坝,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心跳博物馆、英国艺术家卢克·杰拉姆的月球博物馆、日本艺术家浅井裕介的苔藓馆、日本艺术家松本秋则的竹音剧院、丹麦艺术家托马斯·丹博的《爱的小径》;在酉阳叠石花谷,焦兴涛的《沟通之介》、傅中望的《斗笠》、刘佳的《对话》;在荣昌安富,徐洋和贺紫瑶的《契约剧场》、王国亮的《生命-陶的旅程》、刘天佟的《咕噜噜赶海》……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作品被置于绿水青山间、村庄农舍旁,将艺术融入乡村、融入农民的生活,探索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弘扬长江文化,扎根巴渝大地,紧扣时代之弦,重庆美术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有温度、有情怀的艺术作品,热忱描绘时代恢宏气象,正续写着“中国美术重镇”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