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走过东街解放路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12-27 08:43:15 | 编辑:肖福燕

唐利春

东街,其实不是一条街,而是指南川这座渝东南小城东边一个8万平方米范围的青年文化小镇,一个由老旧城区蜕变而来的城市新地标,一个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特色街区。

东街,还有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叫解放路。

一条路的名字,包含着一段历史的铭记。1949年,南川和平解放时,满心欢喜的老百姓义务修出了一条迎接军队入城的好路,在街道两旁迎接刘邓大军入城。解放路就此应运而生,串联起解放巷、解放食堂、解放米馆等小巷、店铺,蕴含着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心情,更承载着奋斗的记忆,传递着美好的期许。

在东街城门洞,有一堵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古城墙叫城墙碥,那沿着墙脚恣意蔓延的苔藓和爬山虎,一岁一枯荣地在漫长的时光里见证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1949年11月25日深夜,这段城墙率先见证了刘邓麾下先头部队二野第三兵团11军31师侦察连140多人,踏着泥泞的川湘公路,冒着蒙蒙细雨,从黄泥堡进入东街,随后解放军大部队进入,没费一枪一弹,和平解放了南川。

徜徉东街后街的刘邓大军驻地旧址,白墙灰瓦的平房里,一行行文字、一件件实物真实地记录着那段峥嵘岁月。

1949年12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移驻重庆,刘伯承、邓小平等二野首长在此打地铺住宿,他们视察南川县城,与周边老人交谈,对县城完整地保存下来,人民安居乐业,十分高兴,称赞南川地下党组织在和平解放中作出的积极贡献。

在东街文化路,苍松翠柏之中的烈士陵园静静坐落,这里安放着牺牲在南川的50余名革命烈士忠骨,山东籍、河北籍、湖北籍……那些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长眠于此。

有着24年党龄的我,在此一次次重温入党誓词,每一次都激动无比、心潮澎湃,这一份庄严的承诺必须铭记一辈子。

这就是东街,一处处革命旧址和红色地标,在城市记忆深处留下刻骨铭心的烙印,更深深地融入一代代南川人的血脉和灵魂。

每周三下午,“承铄讲堂”的红色故事巡回宣讲活动会在东街解放路准时开讲。

“承铄讲堂”以出生于此的烈士古承铄名字命名。志愿者们希望以此来重温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铭记先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假如山崩地裂,假如天要垮下,假如一动就会死,假如有血才有花……”35岁的吴娟大学毕业后外出打拼多年,最终还是回到生养自己的东街,做了一名社区工作者和骨干志愿者,古承铄的故事从她朗诵的诗歌《无题》开场。

古承铄年少时靠做客店学徒、杂役等苦力补贴家用,饱经磨砺之后,他创作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革命诗歌。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又以重庆川盐银行职员的工作为掩护,参与《挺进报》的刻印工作,后在歌乐山麓慷慨就义,时年29岁。

“我是听着解放军故事长大的,经常听妈妈讲述刘邓大军进城露宿街头不扰民的情形,也亲历了南川的发展。”69岁的周锡容阿姨下过乡、进过厂,坚持做志愿者10多年来,交通劝导、邻里互助、疫情防控都有她忙碌的身影。

在她声情并茂的讲述中,一件件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往事,一段段改天换地的建设征程展现眼前,催人泪下。

我也是“承铄讲堂”的一名志愿者。很庆幸,我能以烈士后代的身份加入这个行列。

南川籍烈士张鸿沉是我奶奶的四哥,也就是我的四舅公。他在北京工专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撰写了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在任西南大学总务长、中共西南大学支部书记期间,他主办《西南日报》,以教学作掩护从事地下工作,牺牲时年仅26岁。

我不知道四舅公长什么模样,对于他的生平点滴事迹也只能通过史料记载和幺舅公的回忆了解,但我始终以他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川黔边游击队的奠基人韦奚成、组织“南川青年社”的汪石冥,还有和平年代涌现出的“救火英雄”程方伟、“英雄狱警”刘彦……“承铄讲堂”聚集了道德模范、优秀党员、普通市民等骨干宣讲志愿者30多人,通过故事、朗诵、快板等形式,讲述革命年代的红色故事以及新时代的发展见闻。

初心的力量、信仰的光芒,随着一个个隽永的红色故事流淌而出,迸发出激荡人心的精神力量。

东街,承载了太多南川人深沉而久远的记忆,也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勤奋与坚持。

这里,曾是最热闹的商业中心,最高楼房在此,最大商店在此,最红火餐馆在此,车来人往熙熙攘攘。吃一口“解放食堂”松软香甜的老窖馒头,煮二两“傅记米粉”丝滑爽口的手工粉,喝一碗“韦家豆花”嫩滑醇香的豆浆,不知唤醒多少人记忆深处的那一抹久违的温暖。

东街变了,随着岁月变迁、社会发展,他像一个饱经风雨沧桑的耄耋老者,逐渐沦为拥挤破旧的棚户区。

改造东街,成了几代人的夙愿。

2018年以来,南川区委区政府顺应民心,在保留城市肌理和历史记忆基础上,改造提升东街棚户区,打造以小镇青年文化记忆为核心的文旅商业综合体,还原近40年的大众生活印记,让东街连接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东街没有变,三年的时间,“修旧如旧”再造而成的东街迎来凤凰涅槃般的重生。每一条街巷,都在自然生长。倒走的时钟、熟悉的油漆墙、亲切的黑白电视,昨天的热闹似乎未曾远去。

每一段时光,都充满着浓浓的乡愁,照相馆、理发店、裁缝店等市井生活再现,三大件、连环画、自行车等,以真实布景还原不同年代不同家庭的生活场景,构建起东街记忆的主轴。

东街,其实就是一面镜子,无声地见证着南川的发展变迁,真实地记录着城市的过往。

关于东街的故事,还在继续……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