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江津 聚焦“一老一小一困” 夯实民生保障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12-22 06:47:49 | 编辑:李平

今年以来,江津区民政局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一老一小一困”民生改善,着力推进养老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救助等方面建设,夯实民生保障。

聚焦“老有颐养”

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江津是中国长寿之乡,60岁以上老人34万人、占比25.01%,基数大、比重高、增速快、高龄化结构复杂。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和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多层次”的发展态势,江津区民政局按照“一街道一中心,一社区一站”规划布局,提高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补贴标准,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建设运营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率达100%。同时,江津区民政局还在5个街道150户家庭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探索,为试点家庭提供7个方面自选适老化改造和四大项41个小项居家上门照护,积极破解老年人居家养老难题,使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居家也能享受专业的养老服务。

“家门口的养老中心,让我晚年单调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家住鹏程花园的72岁老人王大顺正和老伙伴们相约在几江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聊天娱乐。

据悉,几江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是江津区正在投入运营的5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之一。这家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面积近1400平方米,可为自理、半自理和全护理老人提供个人照护、保健康复等托养服务。除了具备机构养老的功能外,服务中心还依托机构医疗、康复、餐饮等专业化服务,为整个社区的居民提供居家养老、医疗、保健等一系列的服务,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到高品质的养老服务。

截至目前,江津区现有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站、村级互助养老点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236个(其中备案养老机构64个),养老服务床位9000余张,工作人员783人。

聚焦“幼有善育”

301名村儿童主任担任“管家”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如何确保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江津区民政局高度重视儿童监护缺失问题,一旦发现疑似困境儿童线索,立即前往实地开展线索排查,对于符合政策要求的儿童,第一时间向其监护人详细告知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和办事流程,切实保障儿童权益,做到应保尽保,不漏一人。

单亲家庭长大的小刚因为母亲涉嫌犯罪,但自己的外祖父不愿负担他的生活,他需要独自一人面临生活难题。村儿童主任简锐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立即向镇民政办反映,通过区、镇、村三级工作人员多次协调,小刚的外祖父表示愿意好好带自己的外孙。同时,江津区民政局按照政策要求,及时发放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审批小刚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申请,让小刚今后的生活有了保障。

“不同方式的关爱保护网络有效连接起来。”在简锐看来,要切实做好儿童主任的工作,需要协调整合各方资源,需要对每一个困境儿童进行个案管理。而儿童主任就刚好成为这些个案管理的枢纽角色。

据悉,江津区现有301名儿童主任穿梭于村(居)一线,不断叩开一扇扇门,找到因家庭贫困、自身残疾,或者监护缺失、不当而陷入困境的孩子,主动为他们提供帮助,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护航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今年以来,江津区民政局已为152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80余万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

聚焦“困有所助”

全面推进“一门受理,协同办理”

“以前申请救助,救助类型多种多样,不清楚该找哪个部门申请。现在,一个窗口就搞定了,真方便。”7月20日,在江津区民政局,领到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市民武兴明喜滋滋地说。这是江津区推出“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后,群众办事更方便快捷的一个镜头。

据了解,自江津区民政局在全区全面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以来,通过统筹相关社会救助职能部门的救助事项,整合基本生活保障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九类救助,强化各项救助政策衔接,搭建纵向连接区、镇(街道)、村(居),横向贯通区民政局等16个单位的“T型”救助信息平台,采取统一登记、受理、核查的方式,综合评估救助需求,提出实施社会救助的意见,实现了救助办理“一网通联”,切实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确保困难群众求助便捷、受助及时,真正实现让困难群众少跑路,全面提升救助实效。

截至目前,江津区30个镇街均建立了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平台。仅今年四季度,全区“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窗口就累计接办、转办群众救助事项2168项。同时,还将60251名困难群众录入数据库,全面加强预警监测,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据统计,今年以来,江津区共发放低保金2.25亿元、特困供养金和慰问金1.67亿元、临时救助资金1657.98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2610.5万元,7.5万名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唐楸 陈翔宇 陈婷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