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与城市同行 为时代写真 ——《两江潮》,请听朋友们对你说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12-19 07:38:07 | 记者:赵迎昭 | 编辑:李振兵

 

座谈会现场。本版图片由通讯员 蒋昊君 摄

展现巴山风物,诉说渝水乡愁。

12月9日—10日,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的10余位作家朋友相聚柚香正浓的梁平,参加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作者座谈会暨梁平行采风创作活动。

这些作家中,有的是《两江潮》的老朋友,和这份底蕴厚重的副刊有着几十年的交情,亲历了它不断成长的过程;有的是《两江潮》的新朋友,为它的精进注入了活力、贡献了力量;有的曾是《两江潮》的编者,帮助一批批作者在文坛崭露头角,从重庆走向了全国。

《两江潮》创刊于上世纪70年代,是重庆报纸历史最悠久的副刊。《两江潮》在作家们的文学之路上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他们又希望这位朋友如何前行呢?

当你的作者很幸福

朋友们和《两江潮》情谊绵长

从1981年开始创作诗歌算起,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已在文学之路上行走40年。回顾来时路,《两江潮》是绕不过的一个朋友。

1985年3月,李元胜进入重庆日报副刊部工作。在此工作期间,他参与、组织笔会,对话名家,乐此不疲地在文学的土壤上耕耘。他说:“很多人在《两江潮》这个‘摇篮’里成长起来,我只是其中一个,也是最大的受益人。”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赵瑜、重庆市作协会员糜建国都是南岸区的作家,他们也有很多心里话要和《两江潮》诉说。

赵瑜动情地说:“我是《两江潮》培养的作者,当《两江潮》的作者,幸福感很强。”

糜建国说,在《两江潮》发表作品值得骄傲,“每当发表了作品,晒在朋友圈,全国各地很多作家都非常羡慕。”

中国作协会员、高级记者许大立和《两江潮》有着很深的渊源。“我是《两江潮》的‘老人’了。”他说,上世纪90年代,他曾任重庆日报副刊部主任。让他感触颇深的是,《两江潮》一代代编辑薪火相传,怀着一颗匠心为作者提供暖心服务。

“老前辈许可曾告诉我一个小窍门,在剪装着投稿书信的信封时,剪一半就可以取出稿件,不要一刀就剪下去,容易剪损到稿件。他还建议我改好稿件后,给作者复印一份寄过去,让作者直观地看到稿件修改前后的差别。”许大立说,这些细节对他影响至深,他也将这份亲和和较真传承给后辈,“如今,《两江潮》厚重、大气、严谨,办得真是不错!”

“《两江潮》的编辑们专业、敬业,我那篇写时代楷模杨雪峰的报告文学改了五六遍,简直被编辑‘逼’到了墙角。”女作家程华笑着说,“我是最近一些年和《两江潮》亲热起来的。”

她所说的那篇报告文学,名为《君自垂千古 吾犹恋一生——杨雪峰妻子的心路历程》,在2018年8月7日的《两江潮》上整版刊发。这篇历经扎实采访、精心打磨的报告文学,后来获评第二十二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

你从不孤芳自赏

一直致力于书写新时代动人故事

今年9月26日,程华的报告文学《永不告别》又一次占据《两江潮》整个版面。在文章中,她用细腻、冷静的文字书写了时代楷模王红旭的感人故事。

她感慨地说,《两江潮》虽然是副刊,但一直与时代同频共振,保持着对重大事件的关注、对百姓生活的关照。“她从来都没有孤芳自赏、自娱自乐,而是在价值引领、文化担当、弘扬城市文脉方面不遗余力地贡献着力量。”

对此,万州区作协主席文猛也很有同感。他说,《两江潮》特别注重记录时代、生活、思想的痕迹,对于书写大时代中发生的大事、喜事、感人事,可以说从来没有缺席。在《两江潮》上,看到的是流露出浓郁时代气息、厚重人文气息的文学佳作,而不是风花雪月、小情小趣的小品。《两江潮》就像是剥洋葱一样,每周剥一层,总有一天会让人泪流满面。

9月30日,电影《长津湖》上映,迅即引发观影热潮,成为当时引人瞩目的文化事件。而《两江潮》编辑提前就邀请许大立观看该片的点映场,并撰写影评。

“这是一部好片子,在编辑的邀约下,我看完影片后抓紧完成影评。”许大立介绍,他在这篇文艺评论《那些英雄永远铭刻心碑——观战争巨片<长津湖>》中写道:“抗美援朝的故事讲的写的拍的已经很多很多,看了《长津湖》,我觉得还很不够。这些故事还得继续讲下去写下去拍下去。因为,一个民族的记忆必须代代传承,必须时时存档刷新。”

与《两江潮》交往多了,作家们注意到,除了注重文学性,《两江潮》还强调纪实性,作者要情系“小人物”、胸怀大时代,用灵动和精炼的语言讲述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时代背景下发生的精彩故事。今年1月1日,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戴伶在《两江潮》发表的《十八梯和我》一文就是一例。

当时,十八梯即将涅槃重生,在重庆母城的历史文脉之上,展示新重庆厚重的文化愿景。在这篇文章中,戴伶以十八梯居民赵华明的视角切入,将自己担任十八梯旧城改造指挥部的指挥长后,亲历十八梯改造和建设的经历娓娓道来,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不久,该文还被《中国副刊》刊用。

希望你一年更比一年“潮”

输出城市应有的生活美学和文化趣味

《两江潮》如何继续保持潮涌两江的态势,一潮高过一潮呢?

李元胜认为,报纸副刊要与一座城市的新生力量、先进力量同行,要输出这座城市应该具备的生活美学、文化趣味,要通过文学作品讲述一座城市的进步、批判城市需要改良的地方。他希望,《两江潮》继续坚定地为这座城市、为文学爱好者们源源不断地提供丰盛的精神食粮。

小说家宋尾的老家是湖北,他在重庆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就刊发在《两江潮》上,当时,这让他高兴了好一阵儿。他说,《两江潮》应该坚持为读者提供有语言力度、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走出重庆,成长为重庆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两江潮》可以主动策划,比如集中推介全国非虚构名家或新锐散文名家的作品。”他说。

重庆市作协会员汪应钦也有类似想法:“《两江潮》可以考虑与相关部门联合举办文化活动,这会进一步提升《两江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两江潮》一年更比一年‘潮’。”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唐利春则建议,《两江潮》应处理好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关系、本土化和差异化的关系,“衷心祝福《两江潮》枝繁叶茂。”

重庆市作协会员,梁平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政府新闻办主任徐文峰说:“祝愿《两江潮》副刊:勇立潮头有方向,敢想善为有情怀,灵活版面有温度,两江处处起风景。”

活动中,还举行了重庆日报副刊创作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和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特约编辑聘书颁发仪式。重庆日报在梁平设立副刊创作实践基地,李元胜、宋尾、程华被聘为《两江潮》副刊特约编辑。

今后,依托该基地,重庆日报与梁平将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展开文学采风、阅读、调研等活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展现梁平深厚的历史文化、美丽的田园风光、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文旅融合的乡愁情怀。特约编辑将作为智库专家,为《两江潮》出谋划策,在活动策划、组稿约稿等方面贡献智慧和力量。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