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李天明的甜蜜生活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12-12 07:44:37 | 编辑:李振兵

张乾鹤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鞍子头方圆几十公里,要问谁家的日子最甜蜜,那一定是李天明家了。他家摆满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蜜坛子、蜜罐子,盛满了黄澄澄的土蜂蜜。一家人长年吃蜜,体格健壮,皮肤泛着羊脂般的光泽,语气神情安详甜美。

李天明一家日子甜蜜,不光因为吃蜜,还因为大量销售土蜂蜜。他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家里饲养100多群中蜂,是当地有名的中蜂养殖大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嘴里甜,心里甜,日子才真甜呐!

李天明家是养蜂世家。在彭水,许多人家世代养蜂。彭水中蜂养殖历史悠久,自唐宋以来就一直有养蜂的记载,蜂蜜还一度成为贡品。黄庭坚谪居黔州时,著《豫章黄先生文集》中,就有“市麝胶以百计,市蜂蜡以千计”之句,可见当时养蜂之盛。

然而几千年来,养蜂不过是耕种之余的一点消遣,连副业都说不上。口传心授的养蜂技艺,相当粗浅,又由于疏于养护,蜜糖产量极小,遇上年景不好,一年所割的蜜,仅够喂活蜜蜂,余给一家人的,也就一小瓶罢了。

这一小瓶蜜,宝贝一样放在家里显眼的地方,却不是随便可以吃的。遇上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或是有老人,又或是谁有个病痛,才郑重打开盛蜜的瓶子,舀一小匙,冲一大碗水,庄重喝下。整个过程已经像一个仪式了。

每天喝蜜,甚至售卖蜂蜜赚钱,那是想也不敢想的。一个山里人,活在土地上,长期以玉米、红薯和土豆果腹,虽然蜜蜂就在他们眼前飞舞,就在他们耳边吟唱,但蜂蜜于他们,却是非常奢侈的东西。遇有小孩子馋嘴想偷吃蜂蜜,就会遭到喝斥:你又没害病,馋什么蜜?

李天明本来一直在南方打工搬钢筋,四十岁那年受了点小伤,回家休养。后随着年纪增大,腿脚不灵便,钱路也断了。他成天闷在家里,又急又苦。三个孩子,除了大儿子跑运输挣点钱自己花以外,另一个儿子还在读高中,一个女儿还在读初中,都眼巴巴地等着花钱。

其时,由于村人长期外出打工,田园荒芜。山林也少有人砍伐,林木茂盛,五倍子等武陵山区特有的药用植物蓬勃生长,时令一到,漫山遍野,花事汹涌,空气中浮动着浓烈的花香,呛得李天明直打喷嚏。一喷嚏,他的脑洞忽地就打开了,内心豁然开朗。

生活堵住了远行的路,却在眼前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李天明买来十几箱中蜂,一字摆在家里阶沿下。县里也派了科技特派员进村教村民养蜂。戴眼镜的科技特派员告诉李天明,县里多年来一直大力发展中蜂养殖,2013年彭水被授予”中华蜜蜂之乡"称号。目前县里正培育养殖大户,对蜜蜂养殖专业户将从政策、技术等方面全力提供支持,并鼓励专业户带动村民广泛养殖,脱贫致富。末了,特派员还表态给李天明提供40个蜂箱、20群种蜂。

李天明听了又惊又喜,这不,天时、地利、人和全占尽了吗?

蜂箱到了,蜜蜂到了,还是那位戴眼镜的特派员带着小卡车运来的。科技特派员还送给李天明一套蜜蜂养殖技术的书,一套视频资料。在特派员的指导帮助下,李天明在屋后荒地里搭了几十个蜂棚,每个棚下,摆了一只蜂箱。从此,那些小小的蜜蜂,从野外百花丛中飞回,有了干爽、安宁而又漂亮的新屋。

中华蜜蜂养殖的技艺如此古老,而眼前的景象又如此之新,如此宽广,让李天明和他的理想在此间纵横驰骋。

一年四季,山里百花次第开放,李天明带着他的蜜蜂在就近的田野山林间追花逐蜜,遇到盛开的花地,就停下来,把蜂箱卸下,摆在田垄间、土埂边、林树下,再在蜂箱上搭上小棚。

他看蜜蜂采蜜,等候蜜蜂酿蜜,打开蜂箱割蜜。山里是寂静的,除了阳光和风日的声音,除了百花开放的声音,除了草木生长的声音,就是蜜蜂的奔忙和嗡嗡吟唱了。

李天明像坐拥千军万马的将军,神态和内心,都有着十分富足的安详甜美。他在花地里侍弄蜂群,查子、观王、割蜜、灌蜜。他的妻子张石云在一旁举着手机把这一切录下来,发到微信朋友圈和淘宝直播销售。

影像为证,一切都那么朴素、原初、本真、可靠。张石云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健康理念也更新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蜂蜜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消费者不怕蜜贵,只怕不真。有图有真相,李天明的蜜总供不应求,只要春秋季节不遇上极端天气,基本上每年销售蜂蜜收入都可达10万余元。

日子甜了,得蜂蜜滋养的儿女,也甜美灵秀,很争气。女儿毕业后,在广州一家单位工作;儿子到国外大学交流,也能知甘苦,在学校一边打工,一边学习。他请儿子把自家的蜂蜜带给老师和同学们品尝,说这是一个中国养蜂人的心意。

在长长的寂静午后,李天明在蜜蜂的嗡嗡声中,躺在草花丛中小憩。想到平生劳苦、贫困,到了知天命之年,忽然跌落到蜜罐子里,不禁感慨万千。

有人开玩笑,说他打着盹,也有上千万军马在为他挣钱。他听了先是得意,后又有些失落。坐拥千军万马,不如带人致富。他养蜂,割蜜,售蜜,村人一边围观,一边嚼着他递过去的巢蜜,只是徒生艳羡之情,却不曾想到自己也可以这么干。时代这么好,政策这么好,大家手脚已经被放开,完全可以像他那样撸起袖子加油干!

临渊羡渔,不如退而结网。村人一贯淳朴,重要的是缺少一个领头人。他请县里的技术员到村里讲一堂养蜂技术课,他也现身说法,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言辞恳切,语重心长,鼓动得村民跃跃欲试,他又将自己的种蜂低价卖给村人。

于是村里兴旺起来,许多长年在外打工的人,也纷纷返乡,养起了中华蜜蜂,还搞起了绿色农产品种植。蜜蜂为庄稼和果蔬传花授粉,提高了农作物20%的产量,果树还可高达100%,并传递着生物链。有机绿色粮食和蔬菜也是供不应求。

传统种植和养殖,两者相得益彰,相互成全,李天明和村民,成了赢家。

现在的鞍子头,仍然是一个寂静的村庄。庄稼扬花、灌浆,蜜蜂采花、酿蜜,农人耕作、饲养。

万物生长,李天明和村民的内心,甜美,安详。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