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回望南桐矿山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12-12 07:44:25 | 编辑:李振兵

戴馨

周末,了却琐事,回到南桐煤矿去看了看。2020年底重庆全面关停煤矿,南桐煤矿在沐浴八十多年的荣光之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褪去繁荣和喧闹,往日人流熙攘的矿工广场空无一人,茂树夹道,格外沉静安详。自小看惯的那尊“力与爱”的矿工雕塑依旧高高矗立,“他”手中托着矿帽,目光平视远方,坚毅的面容诉说着矿山不平凡的过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侵略者逼近工业重镇武汉,为保全民族工业,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成立“钢迁会”,将武汉汉阳铁厂及附近其它钢铁厂的机器设备西迁至重庆。

为保证焦煤供应,次年南桐煤矿开始建设施工,相继建成大小生产井口5对,铺设了从王家坝至綦江蒲河杨柳湾的区内第一条铁路。现代化大型设备源源不断运入,一时井架高耸、机声轰鸣。

地方志记载,清道光年间南桐便有人工开采焦煤,但直至此时,才开始了现代工业文明之星火燎原。据闻,抗战期间,南桐煤矿共生产焦煤61万吨,为抗日民族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逐渐树立起“抗战煤都”的美誉。

小时候我们去重庆主城,要到谷口河车站乘坐火车,车到站是凌晨5点半。此时天还未亮,不远处,南桐煤矿的炼焦厂在暗夜中闪烁点点神秘的亮光,令人如入幻界。

我常在南桐煤矿亲友处玩耍。那时,和伙伴在山间嬉戏的我并不知道,连绵的山体下埋藏着大量宝贵的“乌金”,撑起了重庆钢铁工业的半壁江山。跑累了,我们坐在半山腰一块光滑的大石板上看风景。矿井、办公楼、学校、家属区……整个矿山建筑群在群山凹陷处蜿蜒两三公里,俨然一个隐秘的世界。工作后,我在南桐煤矿一所学校教过书,儿子也出生在这里。周末,我们多次登临山顶,感受矿山蓬勃发展的力量。

忆往昔,南桐矿务局成立后,无数年轻人满怀希望与梦想,从四面八方奔赴南桐、东林、鱼田堡等五大煤矿,其中南桐煤矿的规模最大。一个个罐笼载着矿工们一级级深入幽暗的地底,无数油浸黑亮的优质“乌金”源源不断地被开掘出来,在抗战大业以至新中国的建设中迸发出无与伦比的巨大能量。

踏上一井井口外的天桥往下看,几辆矿车静静停驻在轨道上,锈蚀斑驳,诉说曾经的忙碌时光。多少次我路过调度站,听到铃声频响,身影来来往往,无形中感受到矿山生产任务的繁重。

我常常在井口,看到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工人一群群入井、出井,他们脸上的笑容很轻松,嘴里开着玩笑。随着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井下工作的安全保障在不断提升,但深入地心,人是那样渺小。

和父亲交好的赵伯父一条腿在井下受伤截了肢。义肢戴久了感到疼痛,他就会把它取下来靠在墙边。以前每当看到这一幕,我都心受震撼。但他终日乐呵呵的,日常生活并未受任何影响。我的身边还有许多像赵伯父这样的矿山人,他们乐观坚毅的性格,一点一滴渗入我成长的足迹。

曾经有位摄影家拍摄了一幅作品《今天我生日》,画面上,一位刚出井的矿工,满面煤灰,只有晶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闪动。身穿白裙的女郎一手牵着小女儿,一手提蛋糕盒,站在井口翘首期盼。这简直是世间最美好动人的画面。

勤劳朴实的矿山人,终其一生,也许并没有宏大的志向,他们的哭、笑、醉、歌,在历史的长河中是那么微不足道,但一个群体的付出,筑起厚重的矿山记忆,成就了“抗战煤都”的美誉。

他们的青春、血汗乃至生命,都与这片黑色紧紧相连。那黑色,深沉而炽热,静穆又庄严。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