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从“用眼阅读”到“用耳聆听” 品质有声读物如何“炼”成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12-10 07:03:37 | 记者:赵迎昭 | 编辑:李振兵

 

“这是我独创的‘兼工带写’的画法,简单说,就是一幅画里有精细、工整的画法,也有随意洒脱的笔墨,一繁、一简,是不是很妙啊?”在《艺术启蒙有声书——带孩子认识99位艺术家》(如图)中,主播将艺术家齐白石的故事娓娓道来,短短5分44秒,便让听众记住了这位艺坛巨匠。

近日,重庆大学出版社申报的《艺术启蒙有声书》和重庆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申报的《穿越科学大事件》(《医学科普篇》)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评选的“2021年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全国共37个项目),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

一本优质的有声读物是如何诞生的?12月6日,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从“眼”到“耳”难住传统出版人

听书,让读者的阅读体验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的升级,逐渐成为越来越多读者的新选择。重庆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副总经理董康对此感触颇深。他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地铁、公交上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用眼阅读”部分转向“用耳聆听”。

重庆大学出版社是一个以教育出版为主的大学出版社。融合出版怎么“融”?有声读物怎么做?没有确切答案,只有一步步摸索。

蹇佳,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专业,《艺术启蒙有声书》责任编辑,也是两个女儿的妈妈。策划一套高品质的有声读物并不简单。蹇佳说,她对传统图书的出版流程驾轻就熟,但有声书要以什么方式呈现,需要什么技术支持,如何方便听众使用,如何让儿童在听懂的同时还能有收获,起初都是一头雾水。她坦言,在传统图书中,音频或视频是配角,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可在有声读物中,音频变成主角,成为主要吸引读者购买的东西,如何面对并适应这种主次变化,十分困难。遇到瓶颈期后,策划工作中断了半年。

董康也曾十分苦恼。如何把高深、严肃的医学知识转化成通俗、有趣的音频故事,他和同事们都觉得很有挑战。

有声读物有用又好玩

面对难题,绝不言弃。《艺术启蒙有声书》营销编辑黄灿说,《艺术启蒙有声书》确定以一种盒子的形式呈现,包含音频故事、贴纸、打卡地图、涂鸦卡、金句卡牌和艺术家字典,这些内容不是割裂的,而是紧密关联的。通过声音、视频、绘画等多方面内容,让小朋友和家长感受到这套读物的趣味和魅力。

99个艺术家音频故事,每个故事5至10分钟,从全新角度讲述中外艺术家的故事;艺术家贴纸+艺术打卡地图设计感十足,每听一个故事,就可以贴一张艺术家贴纸在艺术打卡地图上。每个故事的讲述视角、音频内容都是精益求精的,盒子的设计、颜色也是十分考究。”蹇佳说。

董康带领团队持之以恒地努力着。他说,在编写《穿越科学大事件》脚本的过程中,注重故事、案例的引入,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在行文风格方面,以提问或反问的形式,增强交互性;在文字加工过程中,精心打磨,力求表述准确又不失幽默。

就这样,《穿越科学大事件》有声读物共策划了《医学科普篇》等5个专辑,已全部上线。如医学奇书《黄帝内经》、达芬奇的人体解剖图、疫苗的发明和应用等等。每个故事时长5分钟左右,使听众能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医学知识。

融合出版有挑战有机遇

《艺术启蒙有声书》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前成功推出,一些机构找到蹇佳,希望合作推出衍生产品等等。

董康认为,大胆尝试融合出版有深远意义。《穿越科学大事件》有声读物已通过重庆大学出版社自有“课书房”平台发布运营,同时还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运营了同名有声读物,并在抖音等平台制作视频版进行传播,与各平台进行多种模式的合作以促进产品的运营推广。

“可以说,融合出版业已成为出版的发展方向,这既是传统出版业应对来自行业外挑战的选择,更是出版业发展的空前机遇,我们会继续在这条路上求索和创新。”董康坚定地说。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