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歌乐山烈士群雕背后的故事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11-28 07:46:38 | 记者:凌承纬 | 编辑:李振兵

 

1983年春节,叶毓山在做歌乐山烈士群雕泥塑稿。凌承纬 摄

日前清理旧时资料,翻出一张老照片,勾起我对30多年前往事的回忆以及对叶毓山先生的深切怀念。

这张照片是我拍摄的,内容是叶先生正聚精会神做歌乐山烈士群雕稿子的情景。

记得那是1983年春节,大年初三,叶先生一早来到我家,带我去看他为歌乐山烈士群雕做的大稿。此前,我曾与时任市文联党组书记王觉先生两次去四川美院看他为这件雕塑做的不同尺寸的小稿。这次要看的大稿是群雕最后的定稿。那天王觉有事去不了,就我随叶先生去。

大稿是在离主城区几十里以外长江边一家船厂的空置厂房里做的。叶先生对我说,是他的一个学生帮他联系船厂借到了这间闲置的厂房。这里离学校远,清静,没有干扰,可以安心创作。近几个月来,他一有空就会来这里做稿子,节假日更是如此。

那天去船厂的路上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送我们去船厂的是四川美院的一辆老式吉普车,当车行驶到长江边一个叫青草坝的地方时,发动机突然熄火了,驾驶员揭开机舱盖,一大股青烟冒了出来,原来是水箱没水了,发动机过热导致熄火。驾驶员姓周,小年轻,没有经验,提着铁桶去长江边灌了一桶江水,回来直接倒进水箱中。只听见“嘭”的一声响,几乎烧红的发动机遇到冰冷的江水,汽缸一下就炸了!

这下麻烦了。前不着村后不接店,又是春节期间,数公里长的江边一个人影都没有。叶先生跟我商量了一下,决定让驾驶员去找电话,让修车厂派人把车拉回去,我俩步行前往。于是,顶着刺骨的江风,我俩沿长江边走了差不多1个小时才到达船厂。

叶先生打开空置厂房的大门,一块巨大本色湿布遮盖着的雕塑伫立在厂房中间,连同底座有两米多高。他小心翼翼地掀开湿布,一座完整的泥塑群雕呈现在我眼前:群雕中的人物塑像有9个,分为前后左右四组,每组人物数量不等,高低错落有致,前后穿插有序,构成形式简洁而连贯。群雕中人物和人物之间的情绪呼应,人物造型结实丰满,刚柔相济,面部情绪的把控准确、清晰。

从几乎无可挑剔的艺术创造中,可见艺术家独特的心智、丰满的才情,以及为此所付出的心血。

叶先生对我说,这座大稿已基本完成,只待翻模,浇铸小样,然后切割分解成若干个小部件,运送到歌乐山下安置烈士群雕的地方,由石刻工人按比例放大、雕刻成若干个花岗石材质的部件,然后拼装组合成最后的群雕。

叶先生说着又提起一把喷水壶给泥塑中的几个人物头部喷了些水,用雕塑刀仔细收拾了一下人物面部的细节。然后,他让我帮他拍几张照片,包括群雕的整体、局部,以及他做雕塑工作时的情景。他说一家杂志要用。

给他拍工作照时,我见他穿一件深色中山服,建议他跟我调换一下衣服。我当时穿了一件新买的咖啡色皮夹克,颇时尚,夹克颜色与泥塑颜色也很协调。他笑了笑说:“那倒是可以换一下哈!”于是便穿上我的皮夹克,拿起雕塑刀认认真真地做起泥塑来。我选了不同的角度拍了几张照片。照片冲洗出来后,他颇为满意,选了两张寄给杂志社发表了。

几个月后,歌乐山烈士群雕放大工作全面展开。一天,叶先生打来电话让我去看看。我来到施工现场,见宽阔的工地上堆满了巨大的红色石块,石工敲打、切割石头的声音响成一片,灰雾弥漫却甚是热闹。听见我的喊声,他从一堆石头中走出来,头发上、脸上、肩上全是红色的石头粉末。他冲我笑了笑说:“你见过这样的场面吗?”我问他:“放大工作你也要亲自做呀?”他说,虽然有两个学过雕塑的青年帮他做人物头像放大工作,但头像细部,特别是表现人物精神和情绪的面部细节还是得由他亲自操刀才行。我问他这些红色的花岗石是从哪里弄来的?他说,是他跑了许多地方最后在川西大渡河边发现的。这种花岗岩石,质地坚硬、紧密,不容易风化;红色,具有纪念革命先烈的含义!

1986年,叶毓山先生与江碧波女士创作的歌乐山烈士群雕历时5年终于完成。整座雕塑高11米,由438块花岗岩石砌成,群雕的主题是“浩气长存”。四个面的内涵主旨分别是:“宁死不屈”“前仆后继”“坐穿牢底”“迎接曙光”。自此,每年11月27日前后,来自重庆市乃至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聚集到烈士陵园,瞻仰雕像,祭奠为共和国的建立和人民的解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这座巨大的红色雕塑成为永驻中国人民心中的丰碑。

歌乐山烈士群雕1987年获“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最佳作品奖”,2010年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成为中国革命美术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雕塑作品。

作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叶毓山一生创作甚丰。其中尤以表现革命题材的大型户外群雕作品影响深远并载入史册。如:“中国工农红军烈士纪念碑”“红军长征纪念碑”“飞夺泸定桥纪念碑”“红军突破湘江纪念碑”“彝海结盟纪念碑”“遵义红军烈士纪念碑”等。这些雕塑遍及祖国各地,成为各地具有地标意义的红色艺术。1962年他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的汉白玉雕塑“毛泽东主席立像”和1977年他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的汉白玉雕塑“毛主席像”更是成为中国近现代雕塑史上不朽的杰作。

叶先生以他穷尽心智和情感的创作赢得了业内外人士的普遍尊重和热爱。我永远记得2010年10月,四川美术学院建校70年庆祝大会上,当时的院长罗中立请老院长叶毓山上主席台时,宽阔的川美运动场上数千师生爆发出的经久不息的掌声!我也永远记得,一袭白色素衣,长发飘飘,75岁的叶毓山登上主席台转身回望在场师生时,闪动在他眼中的泪光!

2017年1月7日,叶毓山先生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82岁。

一年一度,到歌乐山烈士陵园祭奠先烈的日子又到了。撰写此文,是想告诉人们,关于这座著名雕塑的一些故事,知道并记住创作这座雕塑的艺术家——叶毓山先生。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