舀起糖浆,或提、或顿、或放、或收,有节奏地浇在钢板上……十来秒钟的功夫,手艺人就画出一个椭圆形的背壳。紧接着,他把腹部、两只钳、八只脚依次画在钢板上,用糖浆把这些部件粘结起来,一只耀武扬威的螃蟹便站立起来。整个过程,他眼疾手快、一气呵成,以腕力带动勺子运行,如行云流水,看得人目瞪口呆。
这位手艺人今年55岁,认识他的朋友都习惯称他“刘糖人”。“刘糖人”名叫刘贵兵,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糖画代表性传承人。他以勺子为笔,以糖为墨,画了41年糖画,画得越来越出神入化。
糖画,顾名思义,亦糖亦画,可观可食。它有500多年的历史,曾广泛流行在巴渝大地的大街小巷。说起它,不少人心中会涌起一阵甜蜜的回忆。曾几何时,在灯会、在集市、在游乐园,年幼的我们总会被糖画摊位深深吸引。站在摊位前,左瞧瞧,右瞧瞧,不难发现制作糖画的工具十分简单——炉火一盆,锅、勺子、小铲刀、竹签各一把,大理石板或钢板一面。糖画艺人把冰糖、白糖、麦芽糖经比例熬制成糖浆,便可施展功夫,变幻出各种晶莹剔透、活灵活现的飞禽走兽。看得入神了,我们硬是被父母拖拽着才和糖画艺人依依惜别。
刘贵兵首次拥有这些工具时只有15岁。1980年,他初中毕业。在二姨的帮助下,他从九龙坡区乡下风尘仆仆地赶到重庆动物园,和在这里摆摊的糖画艺人孙朝根学习糖画技艺。那时,这个淳朴的孩子一心想着挣钱养家,让家人吃饱穿暖。
学好一门手艺谈何容易。师傅常说,糖画制作不是简单地画些花鸟虫鱼,它融入了国画、剪纸、书法等艺术,日复一日地练习,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过惯了苦日子的刘贵兵不怕吃苦,从早到晚黏在师傅身旁,一个动作总是反复揣摩、练习成千上万次。为了学好挣钱养家的手艺,腰酸、脖子疼、手抽筋又算得了什么呢?一个多月后,刘贵兵出师,开始了摆摊表演糖画的生涯。
上世纪80年代,普通的糖画一角钱一个。重庆糖画艺人们靠着这小本生意尝到了甜头。在那个春潮涌动的年代,刘贵兵时常出没在菊展、灯会等大型活动。摆一天摊,可以卖几百个糖画,赚几十块钱。那时,猪肉才一块二一斤,刘贵兵的日子过得别提有多滋润了。市民要什么,刘贵兵便能不假思索地画出什么,就是在那个年代锻炼出来的。
好景不长。到了上世纪90年代,做糖画的艺人逐渐增多,刘贵兵转行做了几年厨师,暂时结束了一根担子“走江湖”的生涯。厨师长见他会糖画,便安排他在盘子上画糖画。一盘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有了糖画点缀,让食客更有食欲了。也是从做厨师开始,刘贵兵发现,糖画不光是一门挣钱的手艺,它已经深入他的骨髓,成为一种乐观生活的助推剂。
于是,刘贵兵开始研究立体糖画、镂空糖画、彩色糖画,让糖画从平面变得立体,从单一颜色变得五彩缤纷。他总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想画得好,就得千锤百炼,就得不断创新,让糖画再上一个台阶噻。”
就这样,刘贵兵的糖画手艺日益精湛。他曾受邀参加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活动,还让重庆糖画走出国门,在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亮相,广受追捧。“一会儿一个鸡,一会儿一个鸟,不到一分钟就做出来了,观众看了觉得非常神奇。”刘贵兵对此很是骄傲。
没有参加交流活动时,刘贵兵总在博物馆或者公园摆摊。他说,希望更多人学习重庆糖画,学的人越多,传承的几率越大。他还建议有关部门为非遗传承提供更多平台,“找到一个能安心画糖画的地方,才更有传承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