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书写新时代重庆文学事业的答卷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11-08 09:07:13 | 编辑:肖福燕

□何浩

今年是《红岩》杂志创刊70周年。作为重庆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文学刊物,回望过去,《红岩》走过了光辉70年;新的起点,还要继续书写好新时代交给的文学答卷。

赓续红色血脉,书写好传承红岩精神的文学答卷。《红岩》杂志诞生于重庆这块英雄的土地,继承了红岩精神的光荣传统。刊发过彭荆风《解放大西南》、周梅森《天下大势》、徐锁荣《海神》等许多讴歌党、讴歌英雄、讴歌人民军队的主旋律优秀作品,用文学方式呈现了红岩精神跨越时空的力量。新的赶考之路上,必须始终记住自己的名字、牢牢秉持办刊的宗旨,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自觉从百年党史中找准文学坐标,用足用活各种文学体裁和形式,讲好红岩故事、讲好英雄故事、讲好重庆人民的故事、讲好新时代“四个伟大”的故事,在展现红岩精神革命年代独特魅力的同时,更好地彰显时代价值,让红岩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永放光芒。

坚守高远理想,书写好建设文化强市的文学答卷。文学是影视、戏剧、美术、音乐等艺术门类最大的IP。《重庆谈判》《芦笙恋歌》《被告山杠爷》《马文的战争》等许多广为人知的影视剧,都可以追溯到《红岩》刊发的优秀文学作品。在过去的岁月里,杂志团结、服务、推出了一大批名家名作、新人新作,成为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一面文学旗帜。新的赶考之路上,《红岩》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根本方向,侧耳倾听、用心思考、挥笔书写、倾力表达世界的多姿多彩,生活的日新月异,百姓的悲欢离合,深度参与和陪伴读者的进步成长。始终坚守价值取向,坚决贯彻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要求,自觉肩负起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不断输出反映时代气象、讴歌人民创造的精品力作,进一步放大文学评论音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形象地融入作品、产生影响。始终把好刊物质量,坚持内容为王、品质至上,持续提升杂志的思想内涵、格调品位、艺术境界,在重庆建设文化强市的道路上贡献力量。

争取更大光荣,书写好改革创新发展的文学答卷。《红岩》的历史,要追溯到1951年创刊的《西南文艺》。除了新中国第一份文学期刊《人民文学》,在国内有影响的文学刊物中,她的办刊历史是比较悠久的。在各个重大历史关头,《红岩》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解放思想先声、为伟大转折放歌。比如,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引发了全社会对农民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记录世界级难题三峡移民的《一步三回头》,反映重庆市井生活的《门朝天开》等等,都以文学的形式,深度参与国家和城市发展进步的重大进程。

当前,文学创作生态、作品表现形态、刊物生存状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学期刊普遍面临发行量锐减、读者流失、编辑队伍青黄不接等现实困难。文学刊物必须以高度的时代敏感、长远的历史眼光、强烈的创新意识,找回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变“办公式办刊”为“开门式办刊”,走出编辑室,走进读者群,做杂志的“客服”,真正了解社会大众需要什么样的作品、喜爱什么样的刊物,用影响因子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实现文学原创力与作品影响力有机统一。变“组稿式办刊”为“组织式办刊”,充分发挥专业文学期刊的比较优势,让编者、作者与读者“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引导创作方向,引领审美风尚。变“投递式办刊”为“转化式办刊”,以开放的姿态和包容的心态,积极融入数字时代和网络环境,以“重庆文学公开课”“大众书评”等有声、视频等形式丰富文学阅读新体验,拓展杂志发展新空间。

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一定要更加珍惜《红岩》这个稀缺资源,用好《红岩》这个文学阵地,继承老一辈“红岩人”的光荣传统,担负新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奋力书写重庆文学事业的答卷。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