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柔软的石头沟 ——刘云霞长篇小说《石头沟》读后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11-06 08:21:42 | 编辑:肖福燕

原标题:

柔软的石头沟

——刘云霞长篇小说《石头沟》读后

□许大立

刘云霞的长篇小说,我是第一次读到,捧读在手,甚感讶异:一位基层小学名师,繁杂的教学和工作之余居然写出了长篇小说,洋洋几十万言,需要做出多大的努力与牺牲?

我曾说过,我非常敬佩写长篇的作家,如此,我也非常敬佩刘云霞,能在名校江津四牌坊尚融小学繁忙的工作之隙写出这样一部长篇,实在是令人刮目令人敬佩而又感动莫名。

读长篇要静下心来,很费时间,不是有影响的长篇我一般不读。我读长篇读得很慢,夜深人静时躺在床上读,亦即古人说的卧读,读累了就昏然入睡。但《石头沟》却丰富有趣,读起来毫不费神,文字清爽,自然流畅,我想此长篇应该写的是刘云霞自己的生活与成长经历。

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力和思辨能力,把上世纪90年代枯燥无趣的乡村生活、幼年生活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拨动人心。书里细节丰富,议论疾徐,把控自如,可以说顺手拈来,举重若轻,举轻若重,转换自然,痕迹了无。

我也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两岁到8岁,我在江苏老家农村生活了6年;1969年,我在江津县李市公社插队两年,又在李市教过村小完小和初高中,大多是在最贫穷最落后的乡村,所以我自以为懂得农村懂得农民懂得贫困。

读了刘云霞的小说,我感觉自己实际上不懂他们,因为我不是真正的农民,只是在农村“走了一圈”的城里人,我没有他们那种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也就写不出他们那样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和故事。

举个真实的例子:当年村里有个女孩子非常喜欢我,女孩子长得漂亮水灵,家境也不错,她非常直白地表示爱我,她可是我们大队的一枝花,提亲的人排成队络绎不绝。可是我不敢爱她,不能爱她,青春的萌动敌不过物质的考量和道德的规范。如果我娶了她,那么很可能我和我们的后代,一辈子就成了农民。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有着巨大的鸿沟。这个女孩很快由家里作主,嫁给了李市场边紧挨马路的新胜大队一户富裕人家。一年多后我路过曾去看她,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她正在灶房里忙碌着,背上背着幼子,她才20岁出头,就没有了花容月貌青春活力。

她一直用哀怨的眼睛看着我。我心中五味杂陈,但也无力回天。我一直心存愧疚,一直想把此事写成小说,但因为缺乏真正的农民生活体验,不了解他们独有的心理状态,至今未能动笔。

这一点刘云霞的小说作了很细致动情的描述,比如流行一时的的确良衣裳;比如走南闯北的母亲带回来的新鲜事物;比如妈妈死后,白薇对奶奶那份没完没了的依恋……好多细节都让人动容,让人难忘,这是作者独有的生命记忆。

可贵的是,刘云霞将这些记忆深处的东西,油然地融入到作品之中,读来亲切自然,引领着读者去回忆,去遐想,去对比……这种回忆是内心深处的岩浆迸发,触碰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触动了他们的心弦。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书。说句真心话,作品的好多章节,好多故事和细节,都让我眼眶湿润不能自已。

比如第18页写白薇父亲去守护高粱苗,她独守空家,那种孤寂与无助,那种对父亲的敬爱与崇敬;不满10岁失去母爱的孩子承担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看家,煮饭,喂猪等等。

作者行云流水般的讲述如泣如诉,如歌如咏,童年的生活记忆太深刻了,她的讲述太感人了,夜半更深卧床而读的我几度泪眼婆娑,感伤之极。

还有,失去母亲关爱的白薇,在青春期初潮来临之时的无知和无助,懵懂之态和心理活动也写得真实而可悯可信,更让人增添了无限的同情和感慨,把那个年代社会状况和青春期教育的缺失囧状剖析得淋漓尽致。

简而言之,这部小说里的人物、故事、情节、细节、语言、时代背景、心理活动、人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刘云霞都掌控得很好。这本书里的哲学思维和人性思考,也值得探讨。细读并思考,必定收益多多。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