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伯慧
坦白地说,给《茶馆》这样的作品写评论,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对于这样的经典作品,历代的评论家们已经从各个角度进行了阐释。解读的文字恐怕早已是《茶馆》字数的很多倍。一部三幕剧,总字数不过三万左右,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的评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东西可以说?这跟老舍先生的高超的写作技巧有关。我试着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第一、作品的复杂性,使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茶馆》。
莎士比亚曾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因为这需要作品有足够的复杂性。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复杂性是其中的重要特点之一。
《茶馆》的复杂性首先体现在老舍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从篇幅上来看,《茶馆》只有短短的三幕戏,但这三幕戏却发生在三个时代,我们在时代的变迁过程中看到了某种历史必然性。老舍先生的历史观也隐隐约约地藏在其中。
其次,《茶馆》的复杂性体现在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展现上。尽管篇幅有限,但是《茶馆》仍然展现了宫廷太监、洋人买办、人贩子、官府的走狗、社会恶势力、农民、当兵的等不同的社会阶层,而且这些社会阶层不是静止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也在发生变化。
再次,《茶馆》的复杂性体现在众多的人物身上。50多个人物在作品中粉墨登场,而且这些人物无论是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刘麻子等人,还是普通的路人甲,老舍先生都进行了精心刻画。没有脸谱化,没有概念化,每一个都是复杂的和多面的。一流的作家不会随意处理笔下的任何一个人物,哪怕是戏份极少的人物。
第二、《茶馆》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海明威认为,冰山的宏伟壮观不是由水面的八分之一带来的,而是由水下的八分之七带来的。文学作品就应该如冰山一样,真正力量是由水下的八分之七带来的。所以作家真正的本领是努力经营好水面的这“八分之一”,这是作家提供给读者的文字。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体现在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都在《茶馆》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一是复杂的思想潜藏在人物和故事背后。我们看到,在《茶馆》中,老舍先生没有对时代有直接的评价,但是看完作品,所有的评价都已经在作品中了。很多重要的话都是人物在不经意中说出来的。例如整部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从常四爷的口中“随意”说出来的:“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二是“经验省略”原则,也就是说,凡是读者的日常经验所能够想到的东西,作家决不写出来。例如,《茶馆》中有大量人物的心理活动,但是老舍先生都没直接写出来。戏剧其实有很多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技巧,如“人物独白”等,但老舍先生没有运用这些技巧,而是运用几句简短的话语就表现出来。如,康六在卖女儿的时候,女儿康顺子面对庞太监吓得要晕倒了,康六此刻的心理非常复杂:既想多要几个钱,又害怕卖女儿的事情黄掉;既心疼女儿,又怕自己“被东家打死”而不得不卖。如此复杂的心理,老舍先生只几句话就呈现出来了——康六说:“又饿又气,昏过去了!顺子!顺子!庞太监就要活的,可不要死的!”
三是语言之间有大量的“缝隙”。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功夫是同时代作家中的翘楚。他的语言简单、生活化,但却是对生活做了“减法”,他把日常语言当中的大部分减掉,使语言之间有了缝隙,这不仅没有减少语言的信息量,反而还让语言有多重解读的可能。
第三、《茶馆》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花一世界”的艺术境界。
《茶馆》中所描述的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战乱频仍、王朝更替频繁的时期。三幕剧中,分别展现的是清末、军阀割据、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三个时期。写这三个时期的变迁,居然没有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如此复杂的三个时期,居然浓缩在一个小小的茶馆中。在简短的对话中,不同阶层的人物粉墨登场,人物命运一一展现,既有沧海桑田的纵深历史,又有世情冷暖的广阔社会。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清政府为什么会倒台,军阀们为什么会成为过去,国民党反动派为什么会被打败。
作为“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关注和同情最底层民众的生活。像王利发这样的小市民,他有些自私,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又有些善良,他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有时还会照顾别人,这样的人其实就是民众中的大多数。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人物,他只想好好地活着,最终却在年老体衰的时候被夺走倾注了一辈子心血的茶馆,最后被逼上吊而死。
我们看到,老舍先生的“底层关怀”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平视的;是深入的,而不是表面和肤浅的。对于这些丰富的情感,老舍先生使用最普通的文字就展现出来了。
这让人想起福格纳和海明威曾经打过的一场“嘴仗”。福格纳曾批评海明威说:“可怜的海明威,他的作品中居然找不到一个需要查字典的字。”而海明威则回应说:“可怜的福格纳,他居然以为巨大的情感需要巨大的字!”
老舍先生的作品正如海明威所说,他丰富的情感藏在了最普通的语词之中。
一杯茶里藏着一个世界,一个茶馆里藏着三个时代。这是《茶馆》最有魅力的地方,也最让人钦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