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叶剑英:血战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09-04 07:05:58 | 记者:韩毅 | 编辑:李振兵

 

1979年4月,叶剑英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自己曾住过的房间里阅读《新华日报》。(受访者供图)

忍将奇迹作奇功

叶剑英

血战东南半壁红,

忍将奇迹作奇功。

文山去后南朝月,

又照秦淮一叶枫。

“血战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1939年,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工作的叶剑英同志读到方志敏烈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后,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在诗中,叶剑英高度赞扬了方志敏的英雄事迹和崇高品格,并鼓舞大家以烈士为榜样,坚定革命意志,忠诚革命事业。这首诗得到周恩来高度认可,常用于向周围的同志进行革命气节教育。”8月14日,綦江区委党校教师汪浩向重庆日报记者道出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精神感染

在烈士照片上题写七言

汪浩介绍,《忍将奇迹作奇功》是叶剑英读到方志敏烈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后,为其坚定的信仰、不屈的意志以及为新中国奋斗的决心深深感染,就在方志敏烈士的照片上题写了这首七绝。

方志敏出生于江西上饶市弋阳漆工镇一个小山村,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月,方志敏被捕。同年8月6日,他被敌人杀害于南昌下沙窝,年仅36岁。

在狱中半年多时间,方志敏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疾病折磨,写下了《清贫》《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死》《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不朽名篇,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化成了血铸的13万多字的遗稿。

方志敏就义后,《清贫》《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文稿从南昌狱中历经艰辛辗转传送到上海,交给了党组织。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文稿却遗失他处。这是方志敏遗作中最长的一篇,回顾了他从事革命的经历,对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的形成、发展历程做了深入的论证和理性的探索。全文共31节,约6万字。

1939年6月,《新华日报》记者薛凯、刘雨昕在重庆旧书市场发现《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手稿。

摊主要价500银元,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天价。两位记者深知文稿极其珍贵,一个在摊前守护,一个赶回报社报告了总经理熊瑾玎。熊瑾玎马上请示正在办事处的叶剑英。叶剑英指示,不惜一切代价,收回方志敏遗稿。

熊瑾玎立即赶到旧书市场,最终以370银元买下,随后略加整理,附上方志敏就义前的照片,一并送到叶剑英手中。

叶剑英看后,为方志敏烈士坚定的信仰、不屈的意志以及为新中国奋斗决心深深感染,在方志敏照片上写下这首《忍将奇迹作奇功》,并附记:“时在抗日第三年,作于重庆。”

这首诗得到周恩来的高度认可,常用于向周围的同志进行革命气节教育,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们也竞相传抄,以此作为在对敌斗争中的一种互相勉励。

诗以咏志

讴歌英烈的经典名句

“在这首诗中,叶剑英高度赞扬了方志敏的英雄业绩和崇高品格,并鼓励大家从烈士身上吸取精神力量,坚定革命意志,忠诚革命事业。”汪浩称。

该诗的首句,概括地描写了方志敏烈士的丰功伟绩。“血染东南半壁红”原为“血战东南半壁红”,后将“血战”改为“血染”,更加形象、更有意境,生动再现了方志敏不畏艰难险阻,率领革命的劳苦大众,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人民武装红十团军,用鲜血映红祖国东南大半壁河山。

第二句“忍将奇迹作奇功”,叶剑英用两个“奇”字。在汪浩看来,“奇迹”可作三解:一是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奇迹;二是面对敌人屠刀以身殉国的奇迹;三是身陷囹圄,创作出13万字不朽名篇的奇迹。

诗文的后两句则引用了爱国将领文天祥英勇就义的典故。文山,是南宋末年爱国将领文天祥的号。叶剑英借用这个典故,赞颂方志敏是继文天祥之后的又一个时代英雄,并以“一叶枫”歌颂方志敏烈士对革命忠心耿耿。

“全诗充斥着革命的力量。面对战友的遗作,诗人并没有完全沉湎于哀伤,而是从烈士的大义凛然、慷慨就义中吸取精神的力量,鼓舞大家以烈士为榜样,并用历史映照现实,使该诗成为讴歌英烈的经典名句。”汪浩说。

赓续初心

以信仰作为精神之基

方志敏烈士在其遗著《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写道:“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的引以为荣呵!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不管是在革命年代的烽火硝烟中,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的困难挑战面前,共产党人以信仰作为自己的精神之基,以身许党,以身报国,忠心为民。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今天的中国,正如方志敏烈士在《可爱的中国》中所描述的那样:“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我们要深刻领悟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感悟革命者深厚的家国情怀、赓续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汪浩表示,在此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他将从更多红色著作中学习历史,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