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人才拥有更多经费自主权 放开手脚搞创新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08-04 07:44:15 | 记者:陈国栋 | 编辑:肖福燕

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解读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

人才拥有更多经费自主权 放开手脚搞创新

8月3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解读了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

该负责人表示,重庆英才计划“包干制”项目的实施,打通了人才计划和科研项目通道,让人才拥有更多经费自主权,既可将研究经费自由切割,培养更多团队成员(直接获得一个省部级项目支持),也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主立项,同时还能灵活选人组建团队,推进不同行业领域人才跨界合作,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精力从过多的申报审批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放开手脚创新创造。

经费组合权、立项选择权、负责人指定权

重庆英才计划入选专家说了算

该负责人表示,纳入“包干制”的项目,重庆英才计划入选专家将享有立项选择权、经费组合权、负责人指定权。

允许入选专家根据个人或团队研究方向,围绕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类、技术预见与制度创新类、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类、社会科学规划类4个专项,选择其中1个或多个进行申报。

允许人才计划研究支持经费部分或全部纳入科研项目中,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匹配资金也可一并纳入;允许优秀科学家切割项目经费,自主设立不多于5个项目。

允许入选专家直接指定本单位团队成员担任项目负责人,自主确定项目成员、项目技术路径,帮助人才加强团队建设。

简化审批程序、减少限制条件、优化结题评价

大力破除影响人才创新活动的限制性规定

该负责人表示,为大力破除影响人才创新活动的限制性规定,回应科研人员关切,我市为纳入“包干制”的项目着力简化审批程序、简少限制条件、优化结题评价。

开展“无纸化”管理和“减表”行动,入选专家通过“重庆英才网”填报团队构成、项目概况、绩效目标,经形式审查、综合评议后直接立项,让人才少跑腿、信息多跑路。

对入选者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可不受申请和主持在研项目数、财政资金资助数、未结题项目数等限制。项目实施周期按照项目类别确定,取消预算编制,不设科目限制和比例限制,据实开支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支出,任何单位不得收取项目管理费。

注重项目标志性成果的质量和贡献,突出代表性成果评价。结题验收由项目牵头单位按照项目类别相关管理办法自行组织,完成任务、验收合格的,于每年6月或12月提交结题备案申请,经审核后出具结题确认单。

强化诚信管理、过程监督、服务保障

建立健全信用体系 保障专家用心干事创业

“赋予专家大量自主权,我们既要确保专家干成事,也要让他们不出事。”该负责人说,《重庆英才计划“包干制”项目实施方案》从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诚信监督机制等方面予以保障。

《方案》要求,由项目实施单位、重庆英才计划入选专家、项目负责人三方签署信用承诺,确保申报的项目内容填写真实、合法、有效。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对项目绩效进行抽查,对弄虚作假等违背科研诚信行为,实行“黑名单”管理,相应诚信记录纳入“信用重庆”数据平台。

同时,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指导用人单位加强监管,对任一项目中途终止或结题验收不合格的,重庆英才计划入选者终期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对任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学术不端、失信或任一项目负责人涉嫌违纪违法的,入选者终期考核直接认定为“不合格”等次,退出重庆英才计划管理,停止资助,不再享受相关支持服务。

与此同时,我市加强各部门联动统筹,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科研管理效能,完善“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人才财务报账助理制度,为入选专家配备科研财务助理,提供预算编制、报销等专业化服务,减轻事务性负担,让人才心无旁骛干事创业。

推行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 听听人才怎么说

陆远权

刘兴亮

刘晓英

李婷

“这对我们是一个重大利好!”重庆推行的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引起我市广大人才关注。8月3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我市部分人才代表,听听他们对该政策的评价。

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 陆远权

陆远权目前正在从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研究。他认为,该政策激发了科研创新动力,提升了科研创新效率,含金量很高。他说,过去,按规定,人工成本支出只能占百分之二三十左右。现在,用于人的经费可达50%以上,这是对知识价值的认可。在他看来,入选重庆英才计划的人才对经费有了更大自主权,将有助于提升科研的吸引力,配备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并帮助培养年轻人才出更多成果。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员、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 刘兴亮

这几天,刘兴亮正在与团队加快白鹤梁题刻与三峡石刻旅游开发研究进度。在这个团队中,有单位的同事,也有外单位的合作伙伴。刘兴亮主要负责题刻,其他的则负责市场研究、制作漫画等。他说,以前,项目经费中的人工费不能发给本单位的员工,组建科研团队也受各种条件制约。“现在好了,实行‘包干制’,我能按照科研需要组建团队。同时,也能让大家的付出,有好的回报。”刘兴亮说。

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 刘晓英

“‘包干制’的出台,让我们搞科研的人才干劲更足。”刘晓英对这项政策表示欢迎。刘晓英主要从事功能建材研究。她说,在实验室搞科研,必须得有设备。旧设备跟不上科技的步伐;生物、化工等设备又不适合从事建材研究;购买新设备,又受各种限制,还得编预算。“很多时候,大家只有选择一些折中的方式,但终究不是个办法。”她认为,“包干制”是一个很好的政策,解决了科研中的“痛点”。

重庆吉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专家、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 李婷

李婷是一名女科学家,目前正从事集成电路研究。她说,“包干制”的实施,让领衔的专家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灵活确定研究路线,放开了人才的手脚,团队从事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更高、目标更明确。她认为,此举有助于对技术难点进行系统研究,而不是像过去受太多条条框框限制,时常是“见子打子”。同时,她也认为,负责人有了更大的经费自主权,就能有针对性地匹配资金,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人、财、物全力攻克技术难关。

(本组稿件由记者陈国栋采写,图片由记者罗斌摄/视觉重庆)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