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 > 正文
从蛇形村的变化 看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怎样标本兼治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07-29 07:19:13 | 记者:白麟 | 编辑:李平

2019年4月19日,梁平合兴龙滩村万石耕春·梁平柚海,旗袍爱好者行进在柚园中。(资料图片)通讯员 高小华 摄/视觉重庆

蛇形村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村民房前屋后环境优美、庭院干净整洁。通讯员 段东敏 摄/视觉重庆

九龙坡区西彭镇新民村的美丽生态景象。(九龙坡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核心提示

如果把产业比做乡村振兴的“灵”,生态就是乡村振兴的“魂”。如何做到两者兼备,互促共进?

近年来,重庆积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前所未有地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村域建设等多个方面工作有机联系在一起。这是一次打造农村生态样板工程的大试验,也是一次从机制上统筹不同部门能力的大协作,为从生态修复角度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示范。

大片良田成方、道路成行、沟渠相连。乡间道路两旁禾苗青翠,栋栋白墙黛瓦小楼点缀在蓝天绿草间,十里荷花竞相绽放,引来无数游人打卡拍照——这是重庆日报记者7月14日在潼南太安镇蛇形村看到的景象。

“山好水好空气好,处处都是风景,亲戚朋友都羡慕我们这里。”说起如今的美丽家园,80岁的李兴菊老人很自豪。

谁又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情形:耕地碎片化,田地东一块、西一块,村民们种的作物五花八门,排灌渠也是杂乱交错。生活污水、畜禽粪便、烂叶草梗随处可见,“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种庄稼成了“望天收”,根本没有人愿意来搞土地集约经营。

蛇形村前后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答案是:我市创新开展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多部门“开上一条路,拧成一股劲”,推动实现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标本兼治。

标本兼治

多个部门共同出力,从过去单一的“划土平地”,变成对“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整治,从而整体提升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水平

什么叫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它有什么特点?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人士解释,以往农村土地整治,几乎等同于“土地划分与平整”,责权主归于国土部门,跟灌溉、环保、绿植等无关,相关部门都是“单打独斗”,各行其事。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从过去单一的“划土平地”,变成对“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整治,从而整体提升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水平。

这样的整治工作,单一部门不可能做到,因此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出力,多尺度、系统性解决。

为什么要搞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因为传统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今对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的要求。”上述人士说。

以蛇形村为例。这里蜿蜒流过的两条小河曾经河床淤积、河道狭窄,两岸杂草丛生,河中雨污混流,是让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

“蛇形村当初面临的问题,在全市乃至国内许多地方都有代表性。”该人士告诉重庆日报记者,重庆境内大部分区县的乡村,耕地大致上都是自然散落分布,难以大规模机耕,且排灌系统散乱,农作物种植很随意。许多地区绿植、水系还遭到破坏,环境承载能力差,小污染点长期多发、难以根治。

业内把上述问题总结为“三生四化”,即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上,一定程度存在布局无序化、生态质量退化、乡村耕地碎片化和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

2018年,潼南水利部门拓宽了蛇形村的河道进行清污,并修复了岸带。如果按照过去责任部门“单打独斗”的模式,该部门已经履职,这项针对水系和岸道的生态治理就此可宣告完成。

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周边土地的使用现状,与供排水有关的原有生产生活方式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生态仍会逐渐退化。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念下,当地在对河道整治的同时,同步开展了土地划分、平整;修建灌溉蓄水中转池、拦河坝、提灌站、排灌沟渠等提灌设施和生产便道,构建环保、高效的排灌网络。

同时,当地还在两河沿岸设置骑游车道,遍植美人蕉、杨柳等10多种固沙堡坎的亲水植物,与河道景观融为一体;河畔骑游车道、步道连通了农家社道,沿途摆放分类垃圾桶。

这样的标本兼治,解决了当地生态质量退化的根源问题,也大大提升了沿河耕地价值。在专业人士眼中,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治理过程——它不仅有规划与自然资源、水利、环保部门参与,农业、住建、交通等部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从2017年开始,我市选取包括潼南蛇形村在内的12个地方项目,进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目前,潼南蛇形村、荣昌清升镇、梁平合兴街道、九龙坡西彭镇的试点项目已完成,合川涞滩镇试点正在实施,丰都、城口等地的试点项目也相继进入规划阶段。

顶层设计

建立工作联动机制,避免多个部门之间的规划在权限、条律方面互不统属甚至互相抵触,实现“一本蓝图、多规合一”

相较于潼南,梁平的试点探索可谓另辟蹊径——先树立明确的价值逻辑、注重市场导向。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梁平第九届柚花节上,数以万计的游客前往中华·梁平柚海。成片连山的柚子树郁郁葱葱,醉人花香沁人心脾,游客们流连忘返。

梁平合兴街道多年来一直持续打造柚产业,如何让多部门“开上一条路,拧成一股劲”,共同助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当地思路一开始就很明确:让“柚”来牵头。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集农事体验、柚产业加工、柚文化展示、观光采摘、餐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生态科普主题旅游景区。”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搞。

例如,当地建设乡村生态景观,就要将湿地元素融入柚林,用水生乔木为柚林构建生态护岸,并采用浮床种植技术,发挥湿地对柚林的净化水质、调节补充水源作用,提升柚林周边的景观质量。

有了明确目标,当地各部门密切配合,国土和农业部门负责田块整理与修复,交通部门负责生产便道建设,水利部门负责排水沟整治,村委会组织边角菜园地整治。齐抓共管的结果,让中华·梁平柚海景区充分展现了原生态景区的特质,成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和其他试点的区县不同,荣昌把主要突破口放在顶层设计上。2018年,荣昌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指挥长的指挥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明确了16个部门各自的工作重点、建设内容、时间表和投资力度等,共同推进古佛山社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项目建设。

荣昌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多个部门之间的规划在权限、条律方面互不统属,甚至互相抵触,使得综合整治缺乏“主心骨”。

为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当地编制了古佛山社区村庄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促成产业、景区、土地、人居环境等多个规划全面融合,大胆尝试村域国土空间优化调整,将部分水田整治为湿地,将湖岸、道路和沟渠沿线的园地整治为绿色廊道,部分园地也“变身”生物栖息地。

跨部门、多尺度的顶层设计,让许多生态修复上的深层次问题得到厘清摆明。例如,当地以市级5000万元资金为纽带,聚合农业、水利等资金及社会资本投入约1.5亿元,有效解决了各部门涉农资金各自为阵、投资片面的问题,使水系面源污染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得以顺利开展。可以说,荣昌的试点,真正实现了“一本蓝图、多规合一”。

全域全治

通过统一规划,使各部门从“三生四化”这一根本出发,以宏观的生态视角看问题、搞治理,使项目实施更加专业化

有了前期多个试点项目探索“打底”,目前正在试点的合川涞滩镇的做法,又再次升级。

7月10日,涞滩镇两堂村,村民李茂六坐在自家刚进行了生态铺装的院坝里,看着不远处的一处边坡地整治施工现场,喜笑颜开。

今年3月开始,两堂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正式启动,曾经高高低低、散落各处的零星耕地,像一块块拼图聚拢、组合,整体变得平坦开阔起来,大块的耕地间,以数十米宽的林带绿廊进行分隔。

李茂六家的“小生态”也有了不小的提升:院坝旁多了一些花台,房前屋后一些退化的林盘进行了补栽,更绿、更整洁,还多了一份现代乡村特有的清爽和优雅。

“未来,这里将发生真正‘全域’性的改变。”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生态修复研究团队项目负责人延艳彬表示,该项目处于全市12个试点项目中“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不但要充分吸收过往经验,还要为全市未来同类项目提供经验样板。

为啥这样说?在专业人士看来,我市此前开展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也都还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

例如,部分工程、定额体系不健全、标准偏低,导致规划意图难实现;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足,市场化程度较低,等等。

对此,两堂村的试点,一开始就注重“真全域”的顶层设计,通过统一规划,使各部门从“三生四化”这一根本出发,以宏观的生态视角看问题、搞治理。

例如,该项目不像前几个那样,整治仅涉及村落的某一部分或某个产业,而是真正放眼于整个村落,依据村主干道路,将村里所有耕地划分成12个面积为100至300亩的集中用地。

除了真正做到“全域全治、不留余地”,该项目实施上也呈现更加专业化的特点。

例如,整个项目的设计、运营、招商等,先按照各部门的责权进行分解,然后整合,再按项目流程重新拆分,分别指定牵头负责单位,并由不同的第三方来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

同时,为了提升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该项目在前期就和潜在的流转业主“对对碰”,了解投资者的参与意向,根据投资者的不同需求进行土地划分,开展定制化配套。

这套做法效果明显。目前,该项目的十几块用地都已提前锁定流转业主,为全市后期试点项目的开展蹚出了一条新路。

“近年来,一系列试点项目的陆续开展,成效显著,为全市乃至国内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人士举例说,目前潼南、荣昌、梁平三个试点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升了0.5等,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

同时,试点项目区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新增了旱地和水田,促进了耕地集中连片。仅潼南太安镇项目,通过整治后,耕地图斑从171个减少到120个,平均单块耕地面积从1.26亩提高到2.04亩,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化农业创造了条件。梁平合兴街道项目,发展小微企业12个,招商引资年度实现企业投资超过1000万元。

此外,试点项目区通过举办乡村荷花节、粉黛节、樱桃节、丰收节等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活动,增加了集体经济收益,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高。

未来,我市将通过规划自然资源部门搭台,完善多部门协作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设的工作机制,打造“生态佳、环境美、产业兴、人气旺”的美丽乡村新格局。

新闻链接>>>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

让新民村农旅“融”出新气象

进一步提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质量,除了发挥跨部门互动的作用,还必须提升群众的参与度,让公共政策、市场发挥激励作用。在这方面,重庆也有所探索,并形成了不少经验做法。

每年有两个时节,来自各地的游客都会将九龙坡新民村的公路堵得水泄不通。

3月,千亩良田满是黄色的油菜花;7、8、9月,稻子、高粱成熟,水稻田、高粱地勾绘出绝美画面,让这里成为游客追捧的网红景点。游客带旺了新民村的农产品销售。当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的1260亩土地,今年已实现产值140.43万元、利润21.06万元。

新民村农旅融合发展的喜人景象,很大程度上源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不过,在该项目启动之初,也是困难重重。

九龙坡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人士透露,当时最大的困难之一,是村民普遍缺乏参与热情,土地流转进展不顺利。

“我当时在外地工厂上班,觉得土地租给别人经营,租金也不高,还不如自己留着,想种点啥都行。”村民陈维林说,当时村里跟他有一样想法的人不少。

问题如何解决?当地决定,改变过去由农业投资主体向农民支付流转租金的方式。村集体成立并注册了农业股份合作社,统一管理和经营农民入股的承包地,统一支配各项资金并接受股民监督,农民入股分红与合作社效益产出挂钩,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这样一来,新民村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预期土地收益虽然低于过去收流转租金,但村民可以就近务工,总体算来收益高于土地流转租金。不少村民不但积极配合流转土地,还回村加入合作社,重新干起了农活。

当地1773亩小散耕地经整治后,变成了1936亩成片的平整耕地。土地集中平整、构建生态廊道、活水系统重建……一系列生态修复有的放矢展开。

同时,当地还实施道路、灌排、水肥一体化、农田尾水处理、生态田坎、库塘生态隔离带、人居环境整治、林盘整治等工程,将田园、水体、林地、聚落、道路、沟渠等要素以“点—线—面”的形式联通,构建了一个结构完整、功能衔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系统。

除了生态改善,村民们还得到更多的好处,年人均净收入从900元增加至3600元。

有专家指出,生态保护修复最终的落脚点,就是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新民村通过机制创新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热情,以此推进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治理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更让农业和旅游“融”出了乡村振兴新气象。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