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沐浴在英雄的光辉中 ——影片《革命者》如何讲好革命者的故事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07-18 06:59:53 | 编辑:李振兵

蒋敬诗

为什么革命?

用怎样的方式革命?

如何勾勒革命者的形象?

在我看来,能否讲好主旋律的红色故事,其实,就是要回答好这3个问题。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涌现出不少优秀影视作品。其中,尤以电视剧《觉醒年代》和电影《革命者》最受关注。

《觉醒年代》珠玉在前,它几乎是完美地回答了本文一开始说的3个问题,再加上精良的制作、于和伟“炸裂”的演技,已经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

7月1日上档的《革命者》无疑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尽管在首映式上,两部作品的主创进行了有机的联动,但《革命者》注定会接受观众更为挑剔的评判。

相较于《觉醒年代》43集的时长、全景式地展现时代风云变幻,电影《革命者》在剧情上肯定无法像前者那样铺开,但如果仅从故事完整性的维度来看,就得出前者强过后者的结论,个人认为有失公平。

《革命者》在剧情结构上明显是用心了的,它用38岁的李大钊英勇就义前的38小时为开端,采用交叉平行非纯线性叙事,以不同的人物关系、不同的视角,在错位的时间中重塑了一个活生生的李大钊形象。

无论是管虎等人的编剧还是徐展雄的导演,《革命者》对故事结构的解构、对画面光影的运用,都让这部主旋律电影拍出了现代感,拍出了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感,从艺术追求上是值得肯定的。

《革命者》之所以打动了我,最重要的是能够逻辑自洽地回答了本文一开始提出的3个问题。

为什么革命?不是大道理说教或者喊口号。看看为开滦煤矿矿工“人不如骡”命运而呐喊的李大钊,看看为上海滩被俄国人枪杀的无辜报童奔走的李大钊,看看在段祺瑞政府前和学生一起手挽手筑成人墙的李大钊……影片用一个个闪回的细节,讲述了李大钊的追求,让人感动和信服。

“你们要相信,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之中。你们要相信,反抗,斗争,革命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你们一定要相信!”

是的,他相信了,100年后的我们仍然相信。

用怎样的方式来革命?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让群众觉醒,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那些蓬头垢面但目光坚定的矿工、上海滩上终于在租界工部局前发出呐喊的产业工人、田野里说着“中”的农妇、面孔稚嫩却勇往无前的学生……影片用李大钊带出的群像,他们代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他们才是革命的中坚力量。

为什么电影片名叫《革命者》,而不是《李大钊》?我想,创作者所想表达的正是革命者不是孤胆英雄,革命者是群像,是被李大钊的精神唤醒的民众。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电影中一直回响的《国际歌》旋律,100年后的今天依然让我们心潮澎湃。

如何来勾勒革命者的形象?在过往的叙事体系中,我们容易把革命者刻画成“高大全”,似乎生来就是无所不能的。但无论是《觉醒年代》还是《革命者》,都没有简单地符号化表现英雄形象。如果说于和伟完美地诠释了陈独秀,那么张颂文也用同样彪悍的演技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李大钊。他们不再仅仅只是课本、历史书中的名字;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师长或爱人。他们也有恐惧,他们也有无助,但最后还是用坚定的信仰战胜了一切,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就像影片中李大钊所说:“我当然害怕死,但我更怕的是百姓流离失所、国土四分五裂,我更害怕看着你们一代代年轻人老去了,麻木了,沉默了,这比死还可怕。”

讲好革命者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在观影仪式中情绪层层递进的过程。《革命者》做到了!影片中有一段台词值得反复念诵:我从黑暗中反叛而来,却不属于未来的光明之地。我的脚,踏在黑暗与光明的交锋处上,黑暗会把我吞噬掉,可是为了你们,为了你们能走向光明,拥抱光明,我愿意去直面黑暗,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阳光会普照整片中国大地。

我听到影院里有人在抽泣。共情是世间所有情绪中最高级的一种境界,《革命者》唱响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之歌,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