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红军歌谣 见证老区军民鱼水情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07-16 08:20:07 | 编辑:肖福燕

本报记者 刘一叶

山高坡陡行路难,枪林弹雨打不断。

妇女组成支前队,军民齐心打白匪。

人人有副铁脚板,前方后方一线连。

背炸药、背子弹,背去一片拥军情。

背粮食、背伤员,背回捷报处处传。

——《苏区民歌》

“背炸药、背子弹,背去一片拥军情。背粮食、背伤员,背回捷报处处传。”近日,原城口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合轩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唱起了这首在城口流传至今的歌谣《苏区民歌》。

战争年代,红军在城口用生命和鲜血传播革命火种;城口人民也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红色苏维埃政权,至今这里仍传颂着大量军民鱼水情深、共同捍卫红色苏维埃政权的红军歌谣。

这些歌谣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传递着怎样的精神?重庆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运用民间歌谣做宣传

“城口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这里的河山浸透了革命先烈的鲜血。”张合轩向记者介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在巩固和扩大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进入城口境内,所到之处唤起民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土地革命,燃起了熊熊的革命烈火。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把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农村。1932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翻越大巴山进入川东北地区,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第二年10月,随着红军发动的3次进攻战役的胜利结束,他们不仅在巴渝大地上开辟了城口苏区,同时也建立了中共城口县委和城口县苏维埃政府。在红军胜利的版图不断扩大的同时,川陕革命根据地也成为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红军解放城口后,一面继续清剿残敌,巩固阵地;一面抽调熟悉地方工作的干部开展根据地建设和训练地方武装,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起来斗争,积极投入根据地建设。而城口地处大巴山腹地,山高林密、封闭落后,想要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站起来投身、支持土地革命和建立革命政权,宣传文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大巴山区的群众勤劳纯朴、能歌善舞。歌谣正是其劳作歇息时疏解疲惫、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红军当年就是注意到这一特点,以当地长期流行的曲调为基础,创作或指导农民自编了大量民间歌谣,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张合轩说,至今城口留存的红军歌谣,勾勒了一幅红军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热火朝天建苏区、农民翻身当红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生动画面。

城口儿女踊跃参加红军

“大巴山(呃),连着天(呃),我送那个情哥儿啥在山弯(哟喂),在山弯(哟喂)。哥投红军革命嘛摘朵茶花戴胸前……”通读一首流传至今的歌谣《送郎北上》后,记者发现,这首歌谣中既流露出姑娘送郎参加红军的不舍和牵挂,又表现了苏区人民对红军的信任和拥戴。

红军在重庆期间,不仅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十分注重启发他们的思想觉悟,使他们认识到人民群众要当家作主,需保卫和扩大已有的胜利果实。而保卫胜利果实,只有参加红军这支专为人民谋利益的队伍,一起干革命。于是,他们踊跃参加红军,并从各方面支援红军作战。

史料记载,当时在川陕革命根据地,苏区人民不仅为红四方面军作向导、送情报,而且还让自己的儿女加入红军,扩大红军队伍。

“当年,城口儿女踊跃参加红军的场面十分感人,全家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争相参军的情形随处可见。”张合轩说,革命斗争环境使苏区群众与红军战士建立了浓厚的友谊。这种军民浴血奋战、同甘共苦、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才保证了川陕苏区党政军取得辉煌的战斗业绩。

展现苏区人民的无私奉献

红军作战期间,区乡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成立运输队,在崎岖的山路上,把红军所需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传唱至今的《苏区民歌》便描述了在运输道路崎岖的战地上,苏区妇女肩负炸药、子弹、粮食、伤员等运输任务的艰难场景。

“事实上,红军初进城口时,粮食的供应异常困难,部队吃粮问题主要通过群众捐献和没收地主豪绅的粮食来解决。”张合轩介绍,红军作战、防御期间,物资运送关口常常受到敌人的封锁,粮食无法运送到前线。在极其贫困的情况下,乡苏维埃政府的办公室天天都有城口人民提着新鲜蔬菜、打好的草鞋、做好的鞋袜交给工作人员支援红军。

“当时,城口人民倾囊相助,把仅存的一点粮食送给红军,自己则采集野粮充饥。群众看到红军打仗十分艰苦,很多老人和妇女在家打草鞋、编斗笠、纳鞋垫送给红军。”张合轩说,正是苏区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持,红军在城口不断发展壮大,为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等战役的全面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歌谣是情感的最直接表达,常以简单、通俗、大众化的形式深入人心。正如在城口传唱较多的《红军歌谣》中唱的“鞋袜送给红军哥,消灭白匪跑天涯。山沟泉水清又甜,我给红军送上山”,这些流传至今的唱段,描绘了城口人民为红军做鞋做袜、送水送粮支援前线的情景。也正是这些歌谣,传递出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