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唱响时代壮歌 ——简评方言话剧《薪火》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06-06 08:31:48 | 编辑:肖福燕

熊勇

“辉煌百年路 阔步新征程”重庆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党史学习教育优秀舞台剧目展演巡演活动正在进行,其中,根据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事迹创作的方言话剧《薪火》,近日在重庆群星剧院演出,不少观众直呼深受感动。

重庆三峡歌舞剧团献演的这部原创方言话剧,由剧作家潘龙吟历时三年倾力创作,早在2018年就被列为“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出剧目”“美好新时代,文化润巴渝”重庆市优秀剧目进基层巡展剧目,2020年又相继被列为“学习强国”总平台播出剧目、“全国脱贫攻坚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目前已经演出了60多场。

一部方言话剧,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为什么会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题材重大,主题鲜明。《薪火》是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故事发生在渝东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落,剧中着力塑造了天坑村的三任村党支部书记,为使乡亲们摆脱贫困,他们薪火相传的奋斗、贡献和牺牲。剧中故事,是全国千千万万个村落脱贫攻坚战的真实写照;三任党支部书记的形象,是奋斗在基层的党支部书记的典型代表。

人物形象鲜活饱满。比如,张茂林书记在“断头山”那段慷慨激昂的评书,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第二任党支部书记何益功那段“开弓没有回头箭,先搞起来再说。锄头就是挖掘机,撮箕就是推土机,就是蚂蚁啃骨头,也要在这悬崖上啃出一条路来”的铿锵台词,无不让观众动容。剧中其他人物,如养鸡户秦家旺、何大珍夫妇,村长张旺山等都性格鲜明,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情节结构,安排精心。这部剧围绕天坑村出山公路,由修不修、有没有经费、搬迁还是不搬迁、能不能成功招商引资等剧情连贯而成,在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剧作家一方面抓住矛盾冲突双方的发展规律,依据人物性格,层次分明地使矛盾冲突越来越趋于表面化尖锐化;另一方面,又使矛盾冲突的发展避免了直线上升。有波澜,有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整个情节推进富于节奏感,始终能抓住观众,作品充满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剧作家巧妙把天坑村的过去、现在、未来穿插交织起来。剧中有一个情节:梅花拿出手机点开视频,观众听到她爹的语音,这位老人弥留之际说出“把眼睛捐给田书记”的遗言(回乡大学生、现任党支部书记田景秀因公受伤面临失明的危险),就突破了传统戏剧按客观时序展开情节的局限,通过多层次、多变化的时空组合,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

这部话剧还有一个亮点,那便是语言生动,富于个性。方言本身独具语言特色,也使剧中无论对白、独白、旁白,无论直抒胸臆还是潜台词,都做到了性格化、接地气。如何书记回忆:26年前,为了给子孙后代求一条生路,张书记带领我们在这高崖上“荡虹绳,测路线,壁上爬,住山洞,那真是: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莫得铺盖盖,扯把树叶叶;没得枕头睡,石头也要得。”

此外,评书、吹打、莲厢舞、山歌等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也增添了该剧的代入感、厚重感。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