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让科技成果转化更顺畅
时间: 2021-05-24 08:09:12 | 编辑:肖福燕

本报评论员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就是将“科技人才头脑中的知识和写在纸上的专利,转变为依托企业平台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对科技创新链、产业升级链、人才成长链来说,抓好科技成果转化这个“牛鼻子”,便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为此,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指出,要聚力打通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堵点难点,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创新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最终落脚点是应用和服务。客观地讲,我市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还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现象仍然突出。正是看到短板和不足,重庆日前再次出台政策,用“真金白银”力挺科技成果转化:设立20亿元重庆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对符合条件的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根据上年度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市级给予每年最高100万元奖补。让科技成果转化更顺畅,就要认真落实全会部署,用好政策红利,打通每一个堵点难点。

让科技成果转化更顺畅,要强化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联结。科技成果转化不是转化成论文,而是要推动产业化。只有将产品推向市场,创新的价值才能兑现。科技成果转化堵在哪儿?主要是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企业对科技成果“接不住、用不了”。促进形成科技成果转化良性循环,关键是要发挥市场在科技成果生态链条上的驱动作用,让技术创新端和产品供给端紧密配合,使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更好服务发展和民生。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最优途径。有人总结了科技创新的四个环节:科研—研发—量产—市场。这个链条上的每一节点、每个主体都不可或缺。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就要推进园区校区厂区“三区融合”,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格局。协同,意味着携手并进、通力合作。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应当主动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从而提升创新成果承接转化能力。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应转变“重论文、轻应用”的导向,推动科研创新奔着转化去、奔着市场去、奔着效益去。产学研“牵手”更紧密,成果转化才会更顺畅。

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产品市场化,便捷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落实全会精神,科技服务平台易智网提出,力争未来5年推动大数据智能化等领域的重大成果落地转化100项以上,累计实现技术交易服务额达300亿元以上。对重庆来讲,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除了需要一批技术转化“摆渡人”,还必须加快构建涵盖前端研发、项目评估、信息咨询、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全链条全流程的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一个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才能粘住产研“两张皮”,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

推动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应有之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抓紧做实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这个主抓手,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必将为重庆高质量发展催生更多新动能。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