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萧楚女:有所信仰,所以内心充实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05-07 08:23:10 | 记者:韩毅 | 编辑:肖福燕

 

萧楚女像(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我们应该想一想:我们现在这种生活,还能算是“人”的生活——还能算是人类之中底堂堂的“青年之人”的生活么?我们式一[是应]追忆我们几年前的那些“五四朋友”,和我们那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前的许多“人类之表率者”。我们可不问一问梭格拉底(今作苏格拉底)何以能那么从容而死;颜真卿、颜杲卿何以能那么抗贼不屈么?文天祥怎么不怕死呢?史可法怎么不愿生呢?马丁路得何以有如此大胆?克林威尔何从得那样魄力。徐锡麟底手枪,何以放得那样快。秋瑾底血,何以流得那样红?黄花岗的烈士们何以死得那么齐整?五四朋友又何以打得那么高兴?

这岂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奥妙!都只为佢们各人底内心,各有个充实其自我之意义的信仰而已!有所信仰,所以内心充实……

我们底怯懦,我们底畏首畏尾,我们底容忍苟活,容忍得军阀、帝国主义……横行一世:都只因我们没有像梭格拉底去相信真理,没有像徐锡麟去肯定自己底力量罢了!

现在,死气弥漫了我们底周围了!“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翘首燕云,能勿悲乎?朋友!我们读书也读够了,我们现在应当不管他是什么,要各自赶快去找一个合乎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我们对于人类前途所负的使命的需要之物,以为安身立命之地——以充实我们底生活,把自己和自己所居的社会,一齐从那无边的黑暗之中,拯拔出来。

——节选自萧楚女《革命的信仰》

走进三峡博物馆城市之路展厅,一张合影特别引人注目——一位英气勃勃的男子站在中间,旁边站满了学生。

“照片中间的这名男子,就是曾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的著名革命家萧楚女。”4月25日,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研究员、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向昆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称,这张照片不仅见证了萧楚女在重庆的革命活动,也见证了他为当时的青年指点迷津,激励青年树立正确革命信仰的实践。

为何萧楚女要写《革命的信仰》一文?他又是如何实践文中所写内容的?

警醒之言

写下《革命的信仰》

“萧楚女,出生于湖北汉阳,原名树烈,学名楚汝,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理论家、教育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杨向昆称,萧楚女幼年即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

1911年武昌起义时,萧楚女投军参加了阳夏保卫战。辛亥革命后,他进入武昌实业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大汉报》和《崇德报》任编辑,经常用“楚女”为笔名发表文章,从此开始以手中的笔为武器,纵横驰骋在舆论阵地上,宣传马列主义和救国救民真理,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行。

他的文章,笔锋犀利,战斗性强,矛头所向,不是“指责土酋军阀,就是痛骂贪官污吏”,连反动派所控制的报刊也不得不赞叹萧楚女的文章是“字夹风雷,声成金石”。

“这篇《革命的信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于1924年发表在《中国青年》第1卷第12期。”杨向昆说,萧楚女十分注重指导青年树立并坚定革命信仰。面对一些青年在生活中总是感到烦恼、沉闷、悲哀、痛苦的现象,萧楚女专门写了这篇文章,认为其中的根源在于信仰的丧失。丧失了革命信仰的青年人,就像没有甜味的蜂蜜,没有香味的花朵,彷徨在大海里,任由凶涛恶浪不断扑身而来。

在这篇文章中,萧楚女还专门分析了树立革命信仰对于个人发展和改造社会的重要作用,呼吁青年人向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五四的青年朋友和我们人类几千年文明中的表率者学习。

三赴重庆

播革命火种于巴山蜀水

“除了驰骋在舆论阵地上,萧楚女更是三赴重庆,把革命火播种在巴山蜀水之间,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四川和重庆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组织的创建,作出了积极贡献。”杨向昆介绍。

1922年9月,萧楚女应邀来到重庆,被聘为重庆联合中学国文教员。他刚到学校,就发生了“择师运动”。重庆联中的进步教师发表《去职宣言》,抗议军阀和官僚的倒行逆施,广大学生也纷纷罢课响应,萧楚女旗帜鲜明地站在进步师生一边,毅然在《去职宣言》上签名。

“但军阀、官僚不惜采取高压手段,悍然开除‘择师运动’中的三名学生骨干,萧楚女等部分师生因此离职、退学。”杨向昆说,为了安置因学潮失业失学的师生,萧楚女与熊竣等人创办了一所新型学校——重庆公学,但开课20多天后,学校被查封。

1923年春,萧楚女又来到万县(今万州区),在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他自编国文讲义,把鲁迅的小说、《新青年》上的文章列为教材,通过分析课文,对封建礼教进行猛烈的抨击。萧楚女的革命活动遭到了当地反动势力的排挤,他遂于1923年6月离开万县回到重庆,任重庆女子第二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和《新蜀报》主笔。

1924年1月,因母亲病重,萧楚女离开重庆。同年8月,萧楚女第三次来到重庆,9月1日团中央委任他为驻川特派员,让他整顿四川地区的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1月,在萧楚女的指导下,重庆团地委进行改选。杨闇公当选为书记,童庸生当选为宣传干事,罗世文则主要负责学生工作。由杨闇公、童庸生、罗世文组成的领导核心也让重庆团地委的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25年5月,萧楚女离开重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红烛”人生

给人以光明与温暖

1926年1月后,萧楚女到广州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干事兼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教授、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等职。

“同学们,你们想蜡烛不是能放光明吗?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在广州农讲所和黄埔军校带病工作时,萧楚女曾对学生这样说道。

这也是萧楚女的人生观,他的一生,就像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光明磊落地燃尽自己,点燃了革命的火种。

1927年4月,萧楚女在广州反革命大屠杀中被逮捕,4月22日被杀害于狱中,年仅34岁。临刑前,萧楚女高唱《国际歌》走上刑场。行刑官说:“你这根蜡烛快要熄灭了,在这生死一瞬间,你愿意改悔吗?”萧楚女高声说:“你们杀吧!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不怕死的,共产主义运动是镇压不了的。总有一天,人民会审判你们这班狗豺狼!”

“不畏艰难险阻、甘于奉献、勇于创新,萧楚女的‘红烛’人生既照亮了自己,也温暖了他人。今天,我们学习萧楚女同志,就要学习他敢想敢干、积极进取、善作善成的精神。”杨向昆说。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