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养蜂人王满堂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04-18 08:25:54 | 编辑:肖福燕

马卫

那年,王满堂刚从民办初中毕业,还不到16岁,不能挑粪犁田,挣不来壮劳力的10分工。于是,王大爷要儿子把一瓶蜂糖给队长送去,求他让王满堂当生产队会计。

那年月,糖是奢侈品,每个社员过年时供应二两,平时只有月母子才有半斤红糖供应。王家养了两桶蜂,日子就比大家过得甜。没多久,王满堂顺利当上会计,成为了生产队干部。

可天有不测风云。半年后,王大爷死了。

为了增加蜂子,王大爷去招野蜂,结果被蜇了,抢救无效,死的时候40岁不到。

王满堂接了父亲的班,好在从小看父亲养蜂,不学也会。

石柱属渝东丘陵,中山、低山为主,兼有山原、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水充沛,花多源广,适合养蜂。可为啥只有王满堂家养蜂呢?

养蜂是门技术活,不是谁想养就能养的。蜂子怕冷,如果照顾不到位,蜂子越不了冬,会被活活冻死。

如果不驱赶牛角蜂、马屎蜂等野蜂,家蜂会被活活吃掉。除野蜂外,家蜂还有些天敌,蜡螟、蜂螨、蜻蜓、蜘蛛、蚂蚁、青蛙等等。

冬天没花采时,就得买糖来给蜂吃。那年月农民哪有钱买糖?何况有钱也买不到糖,没有供应的糖票呢。

土地下户后,王满堂不当会计,专门养蜂,从低山到高山,流动放养。石柱是山区县,七曜山、方斗山两大山脉平行排列斜贯全境,从山脚到山顶,一年四季都有花源。1980年代,他家就有40多桶蜂。

养蜂还给王满堂带来了美好的姻缘。

一个春夏之交,杨槐花正浓的时候,他把蜂桶运到方斗山的黎家坪,在那儿搭棚照看蜂桶。

没有养过蜂的不知道养蜂的苦,在野外搭棚,自己生火作饭,风里雨里,忍饥受寒。

有一天,有位姑娘闯进他的棚里,说:王哥,王哥,你来帮帮忙!

原来,姑娘的妈摔倒在地。那位大妈很胖,不下150斤,姑娘一个人在家,弄不动。姑娘说,她妈有严重的风湿病,没得钱医,腿都变了形。

扎个担架,小心地把大妈抱上去,他和姑娘抬着下山,到20里外的公社卫生院抢救。

风湿病农村常见,只是分严重和不严重。

在医院住了几天,大妈就闹着出院。家里就姑娘和读初中的弟弟,父亲是木匠,常年在外打工。

王满堂热心,帮着姑娘把大妈抬回家,然后对她们说:没事,我有办法医大妈的病。

姑娘不信:你又不是医生,治啥子病?

王满堂低头嘿嘿一笑:蜂列子泡白酒,治风湿病,只是时间长点,比西药效果好。

多长?

至少3个月才能见效。

蜂列子就是蜂巢,取了蜂糖后就没用了。大妈吃了蜂列子泡的白酒,3个月后,病好了一大半。

王满堂和姑娘常来往,两人情愫暗生。

因为蜂子采的药花多,王满堂的蜂糖就特别好吃,供不应求。那时土法取蜜,晚上夜深人静,才割蜂列子,手工挤蜂糖,儿蜂子的糖不要,水分重,糖容易变酸。过滤蜂糖后,现场出售,等的人早候着了。这糖别说吃,闻着都是享受。

王满堂是当地最早的养殖专业户,出席过全县第一次万元户大会,那是1984年,奖金50块钱,还有一张大大的奖状。包产到户,一下激起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养蜂、养鸡、养鸭、养鱼、养猪、养羊、养牛。王满堂精明肯干,发家致富就比别人早。他儿子长大后,也跟着他养蜂,还试养过一段时间的意大利洋蜂。不过,效益不如中蜂好,主要是洋蜂个大,越冬难。

王家的柠檬花糖,有股子特有的清香,闻着就让口舌生津。再有就是槐花糖、药花糖、菜子花糖和柑子花糖。

王家的蜂糖年产上千斤,已形成了品牌。养蜂的收入,让王家早早进入富裕行列,在县城买了房,孙子送市里读书。

他女儿在城里开了家小店,专卖王家蜂糖。因为现在卖蜂糖的很多,糖也很复杂,连养蜂人都轻易鉴定不出来。但王家蜂糖,细腻,入口即化,没有籽籽,是大家公认的好糖。

王满堂的蜂糖主要供女儿卖,其余长期供给一家商店,但量不多,无法满足店主要求。有一次,店主从另外的地方进了些蜂糖,让他帮着鉴定,然后打王家蜂糖的牌子。

王满堂鉴定后,二话不说,把店家陈放的王家蜂糖全部搬走,把钱甩给店主,从此断交。王满堂的话就是:我不能砸了儿孙的饭碗。

这个举动,给王满堂带了严重后果。他家的养蜂场是租赁的,在公路边,交通便利。订的5年合同,因为紧邻大片油菜地和柠檬园,每年酿的蜜好,量固定。

那个店老板恨王满堂,就去挑唆租给王满堂土地的人,说王满堂给的地租低,才300块钱一亩,现在哪有这个价?低于500块就不租给他。

土地的主人一直在外打工,荒着的地能捡点钱本来也知足了。听了那个店主这么一说,头一发热,春节回家要王满堂加钱。

王满堂说,我们两家有合同哦,何况你不出租,我也租得到地。

土地的主人气大,说你不搬蜂桶,我帮你搬。哪晓得他喝了酒,一身酒气招蜂子,结果才搬一桶,就被蜂子蜇在地上打滚。王满堂怕出事,赶紧把他拖走,叫儿子开农用车送进医院。

这之后,土地的主人说,一定按合同办,别说5年,10年都成。

王家常被本乡作为典型表彰。国家规定,养蜂70桶以上还有扶持,这更坚定了他家养蜂的信心。他常感叹:真是遇上了好时代!

如今,王满堂已过了花甲之年,因为养蜂,常运动,看起像50多岁的人。村里老一点的叫他王会计,年轻人叫他王叔叔、王伯伯、王爷爷。他家注册的“王满堂蜂糖”,在石柱,已是驰名商标。

王满堂的脸,每天笑得比蜜还甜。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