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耕牛碑“搬家”记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04-04 08:09:59 | 编辑:肖福燕

李玮

一年春作首,六畜牛为先。一直以来,牛是忠实、力量和勤劳的象征。在梁平,有两块耕牛碑历经多次“搬家”,如今终于有了安身之地。

在梁平博物馆内,竖立着两块清朝咸丰年间的“禁宰耕牛碑”,高1.47米,宽0.91米,厚0.12米。两块碑文共1500余字,笔力遒劲,结字刚正。据发现者李亚非介绍,半个世纪以来,此碑在梁平东部的福禄镇街上经历了多次“搬家”:上世纪70年代,为福禄粮站的阴沟盖板,任人踩踏;当旁边的客运站兴旺时,两块石碑“转岗”成石桌桌面,方便旅客搁置背篼篮筐;改革开放初期,被一个体户“借”去,成为冰柜的垫脚板;90年代,石碑则“赋闲”在镇畜牧兽医站的外墙处……

牛是农民半个家,吃饭穿衣都靠它。农耕时代牛是宝贵的社会财富,有着“庄稼汉的哑巴老子”之美誉。在传统年画“鞭春牛”习俗中,牛还被看作能祛病辟邪的吉祥物,被人追捧。牛性情沉默温和,耕地负重,亲近人类和土地,有“厚德载物”的意义。除了民间的习俗,爱牛护牛也体现在古代律法中。

发现“耕牛碑”的梁平福禄镇,古称葫芦坝,这里有汉代开通的古国道、巴蜀重要驿道川鄂陕路,还是清代渝万大路必经之地。当时,葫芦坝私宰耕牛危害农业生产严重,成为牛肉交易的重要集镇。

“禁宰耕牛碑”记载,清咸丰九年(1859年)三月二十七日,川鄂等五省牛王会“首人”和州县官员齐聚葫芦坝,由当时梁山县令主持,公议禁宰耕牛条规而立下此碑。会议将“保护耕牛,发展生产”和“邦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非牛则不得耕,非耕则不得食”等内容写进乡规民约。因此,私宰耕牛“为害地方,民遭荼毒”,如遇“耕牛瘟冻倒毙”,方可“准其开剥变卖凑买,如借倒毙私宰……抓获禀究……”体现了官府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禁宰耕牛碑”共有两块,文刻四面。以石碑块数、碑文字数、“五省首人公议”之内容来看,全国罕见。目前被评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很有历史与艺术价值。

从“五省首人”齐聚梁平,也可证明梁平自古就是通衢大邑,同时也表明了梁平自古以来的农业地位,农耕历史的悠久。梁平地处高台平原,气候温和,降雨丰沛,无大旱久涝,先秦之前就有水稻种植,“巴蜀粮仓”美誉名副其实。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冬,陆游旅居梁平有感造化钟灵、年阜物丰还写下“都梁之民独无苦,须晴得睛雨得雨”的升平诗句,表达对梁平风调雨顺、民富年丰的祝福。不久,与其同为南宋“中兴四大家”的范成大,追随陆游的步伐也来到梁平,留下了“虎狼地僻炊烟晚,风雨天低夏木寒;行尽峰门千万丈,梁山鼓角报平安”的诗句,在范成大看来,到了梁平,平平又安安——还是梁平让人踏实啊!

如今,耕牛碑结束了上百年的风雨飘零,静静矗立在双桂湖畔的“新家”,向过往市民述说那段尘封已久的故事。人勤春来早,在梁平博物馆的不远处,就是梁平亿联农机大世界,村民正在选购耕田机。梁平现在的机耕水平达到90%,在平畴沃野的都梁大地,一辆辆“铁牛”正在田地里来回穿梭,奋蹄闹春耕。

“不愁忘归路,旦有牛蹄迹。”今天,耕牛碑被赋予了新的涵义。“牛马年好耕田。”愿时光温柔、理想丰盈,希望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