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种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田”
时间: 2021-03-17 08:59:21 | 编辑:肖福燕

 

张全林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有15项重大事项涉及重庆,其中重大改革举措提出“建设重庆西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明确重庆西部片区为试验范围,包括荣昌、潼南、大足、合川、铜梁、永川、璧山、江津和巴南,面积约15323平方公里。西部片区位于主城都市区,处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地,区位上有优势,经济实力较强,发展基础较好,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先行先试,闯出一条可复制的路径,责无旁贷。

重庆作为中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任务艰巨。在当下城乡融合问题上,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还存在一些壁垒,导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不统一,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制约着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金融市场资金缺乏有效的双向流动,农村金融机构有效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造成城市资本下乡遭遇断点。化解这些发展中的矛盾,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目前乡村振兴最大的难题,是在城市虹吸作用下,农村发展缺资金缺人才缺产业。补上“三缺”,关键要围绕“人地钱”做文章。一是构建土地使用平台。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盘活闲置宅基地,实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有效分置,以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如重庆探索的农村“确权不确地”,就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创新,能够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便于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产业。

二是促进人力资源双向流动。让能进城的进城,该下乡的下乡,关键要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与户籍脱钩制度性机制。让城市人才能够流入乡村,使“新农人”越来越多,农村发展才会出现新气象。人才流动的实质,是资源流动。相应的,就需要加大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便于更多要素进入农村,为农村发展增加活力。之所以叫“融合”,就不是单向的。农民进城门槛依然较高,城市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全覆盖还是短板。排除双向流动障碍,才会有真正的融合发展。

三是打通资本要素城乡流动阻点。如通过制度激励,引导城市和社会资本下乡,同时允许农村和农民用固定资产经营权、股权,进行抵押、担保融资,为乡村振兴解决资金困扰。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适当增加农业政策性银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应加大对农民创业的支持,将“取之于农”的存款按照一定投放比例“用之于农”。建立农民信用体系,探索农民信用计量化,为农民降低贷款门槛,提高授信额度。

四是推动城乡产业链融合贯通。推动产业载体创新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和消费升级,进而带动产业升级,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终端价值所在。强化城乡产业协调、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是城乡融合的依托和纽带。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当然好,但对绝大部分农村来说,恐怕还是要围绕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下功夫,构建“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大型合作社”的农业经营体系,一头在农村,一头连城市,通过农业产业延伸融合城乡发展。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