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情牵卤水白砍兔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03-14 08:20:19 | 编辑:肖福燕

耕夫

璧山人在介绍家乡美食的时候,总是洋溢着自豪的口气:“鲜美来凤鱼,巴实丁家兔。”

我说的丁家兔,并非人们常说的水煮兔一类,而是璧南丁家坳的卤水白砍兔。它令我陶醉了50多年,并有了许多情牵的故事。

民国时,四川自贡富顺县名叫江俊武的年轻人搬迁到了璧山县丁家坳(现重庆市璧山区丁家街道),其祖传手艺是卤烧腊,招牌品种就是卤水白砍兔。从我有记忆起,就知道这位江五公的白砍兔味道好。江五公满头银发,近一米八的个子,声音宏亮,话语间浓浓的自贡音调。每天下午四点左右,江五公就将卤兔摊子摆在综合食店的堂口,两张方桌拼在一起,一张桌子上放一个竹编的篮子,五六只卤好的兔子并排放在里面,桌子的另一半则放一个砍兔的砧板和一把菜刀。砧板中间明显凹陷了,述说着它的工龄不短。另一张桌子全放佐料,有十多种,十多米外便可闻到那些佐料的鲜香,嘴里便直涌清口水。

我吃卤水白砍兔最难忘的一次记忆是在8岁时。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凡肉都是香的。1971年那个初春的早上,舅父对我说:“你背诵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背诵通了就奖励你兔头兔肝和两个兔腰子。”(当时这三件的售价是5分钱。)从上午至中午,在三个小时里,我为了能吃上鲜美的兔三件,把这首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以至于50年后的今天还能倒背如流。

人们感怀一些吃食,一些小时候的味道,而兔子肉就是我最深刻的情感记忆,它让我常常回忆起与舅父在一起的童年的温馨。

鲍兔并非百年老字号,而是改革开放后诞生的新品牌。

鲍兔的创始人鲍崇江拜师学艺得到了江伍公卤兔的真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铺设店,以卖白砍卤兔为业,鲍兔从此名播璧南。

鲍兔的选材讲究,活兔均产自璧南浅丘农家,以青草饲养。兔肉是红肉里唯一不含胆固醇的肉类,被称作“保健肉”。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兔肉性凉,有滋阴血、益气润肤、解毒袪热的功效。

鲍兔的制作极其讲究,纯中药配方卤制。吃法也有讲究,现在一般都是将卤兔砍成碎块后,再按比例放佐料,在我看来,至少缺乏敬畏。正宗的吃法是去掉头、内脏,把兔对开切成两半,用刀背拍几下,再放平刀拍几下,拍的目的是让肉骨松散,然后用手撕兔、去骨。把兔子肉撕成大小均匀的碎块,一只一斤半左右的卤兔,只能撕到一斤纯兔子肉。加入新鲜的红油辣椒、蒜泥、干姜沫,适量的糖、醋、豆油、炒芝麻、葱花……用筷子搅拌,鲜香酸甜的白砍兔完成。吃一口,滋润的甜酸入口;嚼两口后,兔肉的鲜嫩滋味开始泛滥,香辣中浸酸甜。有牙齿与舌头的纠缠,有味蕾与口腔的撕扯,整个口腔都被那股异香占领了。

相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赴京赶考前曾写了一副吃兔子肉的对联:

坐南朝北吃兔肉,骨向东甩;思前顾后观《左传》,书往右翻。

这副对联写得幽默轻松,妙趣横生,吃兔肉的洒脱情态跃然纸上。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